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 81 期 2012.04.17■■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江西、浙江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生产药用胶囊。“毒胶囊”拷问着企业的良心,企业为何为了几厘薄利就良心泯灭?“毒胶囊”拷问着行业监管,那一颗一颗铬超标胶囊如何堂而皇之地从上游企业进入下游企业,再迈入市场大门?
企业为何为了几厘利泯灭良心
 新闻回放
各地严查问题胶囊

人民日报 2012-04-17

  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涉嫌铬超标的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记者了解到,我国多个省市已展开部署调查,要求暂停销售和使用“问题胶囊”。
毒胶囊仅两家药企宣布召回

中国新闻网 2012-04-17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涉事药企网站被黑客攻击。而在这些药企中,除了丹东市通远药业和通化颐生药业宣布召回被曝光批次的药品外,其余企业截至目前均无动作。
工业皮革废料熬制胶囊调查

羊城晚报 2012-04-16

  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中,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 的限量值,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网民关注
网民议胶囊铬超标:严厉问责严惩不法
  不少网民认为,无良和不法制造商之所以屡屡得逞,恐怕与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有着莫大关系。唯有严厉问责、加强监管、规范管理,才能堵住药品安全之漏洞。
 微博声音
·北京电视台财经主持人 长盛
  我们感谢和庆幸有今天的,不同于三十年前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被后人描述为挣钱不要命,不要脸,不顾子孙。我们没有力量在还未躲过果冻牛奶酸奶地沟油打磨米滑石面农药菜的枪林时,又要避开铬胶囊的弹雨。
·天使投资人 薛蛮子
   严正呼吁: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应立即全面检查全国所有药厂胶囊的质量,所有问题企业的药品必须立即下架。人命关天,岂可儿戏!查出肇事恶人必须依法严惩,不彻查,不问责,不严惩,如何对得起十三亿中国人民!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刘胜军
  自2007年三聚氢氨奶粉杀出江湖以来,食品造假不断翻新、一再惊魂。为何在如此多的丑闻爆发后,造假者依然从容不迫?为何依然不去追究监管部门的失职?这才是真正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哀莫大于心死。你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死了吗?
胡颖廉:“毒胶囊”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物价部门试图通过三番五次的“降价令”平抑药价,但这一政策并不符合我国医药产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低”的格局。现实中,过度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制药企业价格杀跌愈演愈烈,许多企业面临“卖大针剂不如卖矿泉水赚钱”的尴尬境地。[详细]
张永恒:“良心”与“黑心”的博弈
  考察西方食品药品业的发展过程,也经历过“由乱到治”的过程,而且当初混乱程度跟我们现在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把一切归咎于“体制”,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思维。[详细]
肖时候:一颗胶囊包含的粗放式发展窟窿
  药品市场繁荣,必然带来对空心胶囊等原材料的强烈需求,在供不应求与价格上涨的驱动下,必然会催生假货、次品来替代。“真货不够,假货来凑”,当下游对水的需求超过上游的来水量,抽取地下水或用脏水解渴就会成为一种选择。[详细]
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叶祝颐:“问题胶囊” 背后是监管失职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法律体系与监管制度,制定、完善相关食品药品安全国家标准,十分必要。让制度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能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才能化解食品药品安全信任危机,为民众营造放心的食品药品消费环境。[详细]
陈向阳:“问题胶囊药物”须倒追责
  我们缺少的正是责任的倒查机制。“问题胶囊药物”须倒追责。查到谁就处理谁。不仅要严肃处理直接“做”的人,而且还要那些个挂着监管牌子炒负责任的人。[详细]
潘晟:“问题胶囊”质问监管何时上位
  造成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关键原因,还在于相关领域的监管严重缺位。一方面,从监管制度看,我国的药品监管过于依赖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管的行政化手段;另一方面,虽然与食品安全监管“九龙治水”不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龙治水”同样难逃多头管理的尴尬。[详细]
如何杜绝毒胶囊再现
新京报社论:彻查毒胶囊 别怕个别药厂倒闭
  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千头万绪,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没有违法的需求,也就没有违法的生产。正是有了采购毒胶囊的药企,才有“皮革明胶”地下产业的繁荣。对相关药企及其责任人员依法惩处,实在是不足为惜。[详细]
陈方:毒胶囊后还须问责渎职官员
  生活在一个免于“食品和药品安全恐惧”的环境里,是公众本应有的权利和尊严。但这种权利和尊严却以相似的模式被屡屡侵犯。让渎职失职的官员受到应有的问责,才有可能促使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主动发力。[详细]
祝乃娟:食品药品监管需要引入第三方力量
  食品药品安全,不仅要靠政府的监管,还需要果断地引入第三方监测检测机构,这在美国已经被证明了是非常成功的经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重建食品药品的公信力。也只有这样,地方监管俘获的问题才可能有效减少。[详细]
经济参考网综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美编:张小洁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