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17 作者:尹于世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
|
又到了会考、升学的“冲刺”阶段,一些培训机构再度进入“兴奋”状态,补课形式花样翻新,补课价格加速上扬:有的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10万元,还有一个班一学年单科补课费多达67万元。面对不断增加的补课费用,教育部门连年下发“禁补令”。但是,众多家长、学生依然趋之若鹜。是什么力量让“补课市场”如此兴隆?(4月16日新华社报道) 相当一部分家长、学生选择参加培训,甚至于支付高额的补课费用,主要是升学压力所致。因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许多地方教育资源目前极不均衡,优质师资力量往往集中在少数学校,许多家长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就是要让孩子考高分,上好学校,有更好的前途。而事实上,一些培训机构正是迎合了家长与考生的这种心理,加上有的培训,的确比较注重备考的针对性,从提高考试成绩的角度,也的确有些效果。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补课行为,许多家长都有从众心理,担心如果不让孩子培训,会因此耽误孩子的前途,留下遗憾。这是目前课外培训火爆的重要原因。 兴隆的补课市场,更值得社会警惕的是,一些收费昂贵、标榜有神奇效果的天价培训机构,背后可能存在着漏题、泄题的利益链,这不仅违反了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更严重地威胁到考试公平与正常的教学秩序。 仔细审视一些天价培训班,更像是利益驱动下,相关部门、机构所演出的双簧。正如一些资深的教师披露,教育部门对于考试漏题事件打击力度很大,都要签署保密协议,漏题属于违法违规行为,但这种行为很难禁止。因为,虽然出题过程是封闭进行的,但是出题教师平时是自由的,参与补习的教师,有的也参加了出题。这样,就很难避免这些教师为了经济利益有意无意让考题或相关内容透露出来,或故意出那些已经在培训班上讲过的题。 事实上,现实中人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培训机构打出“与出题教师密切合作”“特邀10年中考压轴命题教师”等广告。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抬高身价的做法,但这类广告似乎也在暗示,这家机构能请来出题教师进行辅导,提分“有门儿”。 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让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对出题的相关人员采取各种手段“公关”,或是在考试前请出题教师授课,提前圈出重点,或是获得重要的信息后,在培训中重点“解析”,最后以猜题、押题成功来证明培训机构的实力与作用,同时逃避追查。有这样门路的培训机构,自然“效果”明显,即使要付高价,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也难免心动。 因此,对于那些标榜有神奇效果的天价培训机构,相关部门要作为查处的重点,如果背后真的存在不法行为,一定要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坚决遏制那些借泄题、漏题扰乱秩序、骗取钱财的行径。 一些教师漏题透题,这还只是私人行为,而一些学校跨地区到各地“掐尖”,一些学校与培训机构“共谋”,在选择学生的过程中,重点选录在培训机构参加培优且成绩靠前的学生,则是以组织的力量更强化和提升了培训机构的地位与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广大学生家长不得不被牵着鼻子走,他们相互攀比、激烈竞争,使得培训更加火爆,“天价”也就必不可免。 说到底,众多补习班屡禁不止是由于应试教育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随着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猛增,以及教育拨款的常年倾斜,教育资源分化加剧,而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利用自己的权力,热衷于将优质资源集中于少数学校,或者以种种借口保持“历史”造成的校际差距,人为地制造不均衡,由此扩大在资源分配的作用与地位,通过这种权力寻租,获得不当利益。所以,要让火爆的培训降温,消除“天价”乱象,需要斩断“共谋”利益链,不仅需要整治培训市场,严打透题漏题,也需要禁止一些所谓名校从培训机构“选秀”及跨区掐尖行为,更需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全面推进,让教育资源均衡落到实处。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