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消费有望成为新一轮消费热点
2012-04-16   作者:梁达(高级统计师)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近年来,随着汽车、居住等消费热点的降温,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异军突起。居民用于购买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的支出显著增加,家庭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信息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的一大亮点。

  扩大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相关部门今年更是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加上国家正大力推动信息化基础建设,国内信息消费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从趋势看,随着互联网信息经济技术的快速应用发展,城乡居民用于通信、网络等方面的消费有望支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并持续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信息产品消费增势迅猛,拥有量快速攀升

  10多年前,由于受居民收入限制和价格较高等影响,移动电话和家用电脑等信息科技产品在某种程度属于奢侈品,成为家庭富有的象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性能先进、价格低廉的信息产品不断推出,极大地丰富了电子消费品市场,刺激了居民的购买欲望,通信消费渐成市场亮点,网络接入加快普及。
  1.居民信息消费需求增长强劲。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创新,居民信息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至2010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这些移动电话中接入互联网的有16部,而2005年只有4.6部,年均增长28.1%;同时,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有55.1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居民便捷地使用移动设备接入无线互联网,进行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正在到来。
  据2011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为5.05亿,网络普及率为37.7%;手机网民为3.4亿,为网民总数的65.5%。2012年预计移动互联网用户将突破6亿,超过传统互联网用户。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稳定的使用习惯,给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2.居民通信服务费支出大幅增加。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使得形式多样的信息产品广泛进入到居民家中,有力促进了居民信息服务支出的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服务支出625元,比2005年增长50%。其中,2010年人均电信费支出相对2005年增长51.3%,年均增长8.6%,主要是上网费有大幅增加。
  3.信息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大量增加了居民信息产品拥有量。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 居民购买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家庭所拥有的电脑和移动电话的质量的不断升级,从过去的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目前的平板超薄型电脑;移动电话也从过去的普通按键式到现在的智能化触摸屏的3G机,上网速度越来越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信息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为71.1台,比2002年增加了50.5台,增长2.5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移动电话资费的逐步下降,移动电话逐步取代传统的固定电话成为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固定电话拥有量为80.9部,比2002年减少12.8部,下降13.7%;而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则从2002年的62.9部上升到2010年的188.9部,增加126部,增长2倍。
  4.网络消费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在家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网上购物以其产品丰富、价格实惠、购买便捷、送货上门等优点,已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尤其是国家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为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提供了便利和良好环境,引发了居民网购热潮。
  据统计,2011年,邮购及电子销售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同时,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相关商品的消费。2011年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7.5%,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是16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已成为不少居民热衷的购物方式,网络消费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正在兴起的新热点。

  信息消费潜力和空间可观

  从国家政策分析,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信息消费潜力的释放,将是今后国家积极培育的新的消费热点。
  从消费环境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新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收发电子邮件、信息查询与浏览、网络文件传输、网络聊天、游戏娱乐、撰写微博等一系列网络活动已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由互联网催生的信息服务消费热点不断兴起;由政府主导的信息港建设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速,使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互联网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居民了解信息的第四大“媒体”。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将极大丰富居民可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而拉动居民网络消费的快速增长。
  从发展趋势分析,信息消费潜力和优化空间依然较大。
  一是促进信息消费增长的政策将会陆续出炉。对于宽带产业发展来说,近期业界呼吁国家宽带出台的声音日益高涨,国家宽带战略或已成型,短期内将可能出台相关的宽带提速方案。
  二是国内宽带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6亿户,宽带普及率达到11.7%;其中在2兆以上超过84.4%,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5.13亿。3G方面,目前国内3G用户总数已经达到1.28亿户,3G渗透率超过13%,3G用户将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
  此外,今年运营商将加大千元手机的支持力度,预计千元手机将成为今年的主流。在此基础上,手机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增长前景将十分乐观。3G的快速发展,移动视频的部分需求或将激发出来,预示着信息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构成重要支撑。
  三是国内信息消费需求庞大。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国内电子商务在零售总额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3%增至2015年的7.4%,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3%,电子商务将渗透至所有行业品类,市场价值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
  四是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即将出台的宽带“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末,城市家庭带宽达到20兆以上,农村家庭达到4兆以上,东部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家庭达到100兆。2011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城市实现宽带免费提速,让用户体验到光网城市的美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农村宽带建设成本高昂,单靠运营商难以迅速改变当前局面。城乡信息化差距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五是网络消费将会快速普及。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 5.05 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 3.4 亿,而这个庞大的数据还将继续增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支付模式的逐渐成熟,网络购物变得更加快捷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浪潮。
  应该看到,国内宽带水平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使得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推广遭遇瓶颈,目前运营商加快宽带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而应用开发还处在第二位,因此,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宽带上网应加快提速。

  努力培育居民信息消费新热点

  1.抓住信息消费升级机遇,积极拓展居民信息消费市场空间。
  政策扶持,协调资源,将信息化的各种业务深入到居民家庭,为更多的信息化增值服务提供通道,形成家庭信息服务产业链,促进家庭信息服务的各种增值业务迅速成长。支持和鼓励从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家庭应用信息化入手,积极发展数字多媒体、推动居民家庭教育信息化,居民学习娱乐信息化,居民家庭金融信息化,居民网上办事信息化,着力推进居民家庭信息化不断向高级智能化发展,扩大居民信息消费的空间。
  2.积极探索“三网融合”新体系,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为居民信息消费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网融合,即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其中互联网是核心。三网融合将数据、声音、图像这三种业务用一个网络、一种平台进行服务,为信息业务创新提供了更广的空间。“三网融合”的成功将极大地推动未来的社会信息化发展,对开拓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新市场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3.推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当前正处于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战略机遇期,广东要积极推动三网融合技术的自主创新,融合居民家庭信息消费的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着力打造新一代智能化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居民信息消费不断升级。
  4.加强网络信息市场监管力度,为居民信息消费提供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污染,虚假广告的发布、网络欺诈、电脑病毒的泛滥等网络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这无疑对居民正常的网络活动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到居民网络消费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加强网络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对互联网信息市场各有关方面进行协调、监督和控制,为居民信息消费提供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重庆启动五大信息消费工程 2009-01-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