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国家存在大量处于过度负债状态的非金融企业时,就存在实体部门负债总额相对于该部门的净值过高问题。从国家资本结构来看,也就是实体部门的负债与净值之比超过了适当的范围,我们将这种状况称为实体部门过度负债。实体部门过度负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中国实体部门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为了对实体部门债务进行分析,我们以Wind资讯库中对国内所有行业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资产负债等财务指标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在全部13类行业中,2001~2010年,农林牧副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均达到70%以上,相比之下,传播与文化业、信息技术服务业资产负债率较小,但也达到40%~60%,其他行业基本维持在60%~70%。全行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主要与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投资结构主要以间接投资为主,人民币贷款占了较大的比例,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银行和企业都可以承受一个相对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但是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必会削弱经济增长的速度,给某些行业的经营带来一定困难,大大削弱这些行业的偿债能力。
中国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较强,外债规模快速上升,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贸易信贷较快增长,境内企业借用外汇贷款增多。从中国外债的部门结构分布看,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所借外债占到20%以上,如果加上贸易信贷几乎达到60%,实体部门的负债外币化倾向较强。进一步计算货币结构,可以看出,实体部门净外币资产为负,也即净外币负债,并且逐年增加。2006年,中国实体部门净外币负债为1479.75亿美元,到2009年达到2911.54亿美元,2010年略有下降达到2390.58亿美元,总体呈现递增态势。
在中国,国有企业在实体部门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从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状况来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左右,出现了普遍性的过度负债现象。从具体财务指标看,已获利息倍数呈现上涨趋势,近年来达到国际通认指标3,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在增强;速动比率基本维持在70%,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较低,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差;带息负债比率维持在50%的较高水平,或有负债比率也达到5%左右,表明企业债务压力较重,这与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型特征和承担大规模投资职能存在密切关系。尽管国有企业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出现危机苗头,政府也会出手相救,但这会助长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倾向于更加过度负债。国有企业对社会资金的过多占有,意味着非国有企业可得资金来源的减少,有损于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利于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是对市场化进程的严重打击。
相反,广大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筹集发展所需资金,直接融资比例仅为1.3%。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的上市融资门槛,无法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公司债券和股权融资只占不到1%;另一方面,信贷融资也面临重重困难,从银行难以轻松获得贷款支持。2001~2010年,国有银行将超过80%的信贷资金投向占企业总数不到1%的大型企业,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只能获得不到20%的贷款。在现实当中,广大中小企业处于政策的“利空地带”。无论政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还是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广大中小企业从中都获益甚少。政策宽松时,大型企业尤其国有企业资金受益最大,而通胀成本上升直接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形成挤压;政策收紧时,中小企业根本无法与大型企业尤其国有企业抗衡,有限的银行贷款依然为国有大型企业优先获得。被信贷政策掐住咽喉的中小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高利贷。
实体部门过度负债会增大债务危机的风险,并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一个国家整体资产价格出现下跌时,就会迫使企业将它们最优先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负债最小化,以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在企业急于用经营盈余偿还债务时,就丧失了投资的意愿,同时它们也不会再次举债,从而没有从银行增加贷款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无论中央银行是执行低利率政策,还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流动性注入,都无法改变信贷紧缩的状态,宏观经济陷入了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银行信贷总量的紧缩,消费和投资大量减少,总需求进一步萎缩,宏观经济陷入恶性衰退。
为避免债务危机和资产负债表衰退,必须合理控制实体部门的负债规模。要大力发展直接投资,提高社会资本形成能力,促进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合理地计划投资,不要不计财务成本,拼命地放大金融杠杆,套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