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看空、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近来再度升温。一些西方媒体接连刊登文章,片面渲染、刻意扩大我国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比如投资过度、不公平竞争、地方政府债务、行业垄断等,并由此断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有的甚至认为未来几年我国将发生重大经济危机甚至崩溃。“唱衰中国论”不是什么新现象。过去20多年,各种花样的“唱衰论”一次次出现,但都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面前不攻自垮,成为过耳杂音。我们对此需保持警惕,不为褒奖所惑,不为贬抑所扰,不为“棒杀”所惧。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分量越来越大,举足轻重。近年来,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面发展,消费和投资平稳增长,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工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11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3.6万亿美元,出口1.89万亿美元,进口1.7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3万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更为重要的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GDP稳步增长,已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资本技术吸纳能力,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很多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国保持密切经济联系,搭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能较早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 中国经济虽取得巨大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深层次影响逐步显现,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开,我们需以巨大的勇气面对它,克服它。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当前,国际上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我们需以包容的心态,借鉴国际经验,倾听各方声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内需,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