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3月21日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新医改第一阶段收官之后,《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四年医改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四年深化医改的指导性文件。 《实施方案》指出: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2‰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2/10万以下。 回顾2009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这套被称为新医改的组合拳包括5项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目前,第一阶段的医改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全民医保已经惠及13亿人,同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也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可以说中国在探索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上已经找到了中国式解决办法,但医改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医改推进,所触及的深层次矛盾会越来越多,改革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例如,在医保付费制度方面:如何在“控制费用”上有硬约束,改变医院的盈利模式和医生的处方行为,这就需要改革医保付费制度;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如何以县级医院为试点,破解“以药养医”,鼓励社会资本多元化办医,最终解决“以药养医”困局等。 在对今后医改任务艰巨性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四年的改革目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通过支付制度等改革,明显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有效运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步增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序开展;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办医取得积极进展;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人才不足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药品生产流通秩序逐步规范,医药价格体系逐步理顺;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对医药卫生的监管得到加强。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攻坚不畏难,持续前行,才能巩固和发展前一阶段的改革成果,取得更大进展。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改、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相信随着医改共识不断凝聚,一定会找到中国式解决办法,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