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零时起,发改委上调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汽柴油均上涨600元/吨。此次涨价,京、沪、广、深等绝大多数城市的93号汽油都步入“八元油价”时代。这是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施行以来的第12次上调,涨幅与2009年6月30日相同,均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涨幅。此轮中国成品油价格大调后,中国成品油零售价已经升至历史最高。较2008年6月20日上调千元时的成品油零售价整整高出30%。 从历史数据统计来看,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运行以来,涨多跌少。按照现行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就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这一机制实施三年来,涨价次数要远远超过降价次数。 统计显示,价格上调的次数为12次,总计上调汽柴油价格分别为4680元/吨、4450元/吨。而价格下调的次数为5次,总计下调汽柴油价格分别为1080元/吨、1090元/吨。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现行的定价机制下,成品油价格更多地表现为“行政定价”。表面上看维护了价格稳定,实际上,基本是消费者抱怨油价只涨不跌,而石油央企则抱怨亏损严重。给投机者提供了囤货的机会,给巨头以“只涨不跌”的操作空间。 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企业垄断与半市场定价现状下,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沦为“涨价”机制,严重损害该机制市场化的初始定位。也正是因为定价机制沦为“涨价”机制,国内成品油市场乱象丛生,中间商囤货惜售已成为普遍的市场操作行为。不仅限于汽油和柴油领域,天然气价格也在出现快速上涨,已经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以及普通民生。 当前,油价的不断走高,已经传导至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必然更大。据测算,此次油价上调对CPI的影响为0.37%。 在此情况下,必须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才能够保证民生水准不至于受到严重影响。在国际原油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缩短调价周期,才能减少人为油荒,毕竟投机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囤货”,他们也难以踩准涨跌节奏,减少市场炒作。尽管会带来油价波动的频繁,但却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真实的价格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