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调成品油价格的靴子终于落下。虽然比国际油价的上升幅度要小,但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600元,还是今年以来最大幅度的上调。而且,这次提价距离上次提价只有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为缓解社会的担心,温总理日前在河南调研时承诺,油价若再度上涨,政府将会通过补贴的方式,减少油价上涨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毫无疑问,在当前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下,加大对农业用油的补贴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因为农业生产成本的连续上涨,让农民种粮收益提高更加困难。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补贴农民只是降低了农民的用油压力,而高油价最大的问题是进一步抬高了流通领域的成本,目前用油消耗的大头实际上是交通运输业,这个成本最终都可能被摊到普通居民身上。如果说过去油价是补贴了有车族的话,那么现在是全社会在补贴中石油、中石化“两桶油”。因此,当前这种成品油价格机制已到了非得重新改革不可的时刻,尤其是在物价还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情况下,要赶紧实施,不该再以各种条件不具备而选择性地来与国际接轨。 虽然国际经济复苏迟缓,但由于受中东地域风险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还在持续保持上涨态势,WTI油价已逼近每桶110美元,布伦特原油更早已站稳每桶120美元以上的高位。若从国际油价的走势来看,国内成品油还将上调。油价调整,似乎进入了一种怪圈。 事实上,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当初制定的时候,就以选择性的国际接轨为保证“两桶油”的利润做了铺垫,而在油价调整中,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始终舍不得拿开,最终定价机制成了涨价的工具,而市场化则成了泡影。本来,按照现行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就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这一机制实施三年来,涨价次数要远远超过跌价次数。其中,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国际油价一度呈现雪崩式下跌,但国内成品油价格却丝毫不为所动。正是由于定价机制的“只涨不跌”,逐渐使成品油价格更多具备了“行政定价”的属性。这是中国成品油市场的企业垄断与半市场定价现状下的必然结果。 就在定价机制沦为“涨价”机制之际,国内成品油市场也乱象丛生。由于近些年的全球性量化宽松,国际油价长期上扬趋势难改,中间商囤货惜售已成为普遍的市场操作行为。尤其是近期再度上调成品油价格的预期十分强烈,炼油企业、贸易商以及部分加油站,都在蠢蠢欲动,囤货以备涨价后获取更高利润。这也是近期部分地区出现油荒的直接原因。 当前的市场混乱不仅限于汽油和柴油领域,天然气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前几天,主流炼厂液化石油气价格每吨普遍上涨1500元左右,涨幅高达30%。可以说,现有成品油价格机制的缺陷,已严重危及市场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干扰了市场秩序的自发调节。虽然目前物价处于下行的状态,但各种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并不确定,尤其是农产品领域的风险更为明显,因此如果油价的涨幅过大,对于我国的物价稳定势必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笔者以为,在目前情况下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必须与优化民生双管齐下,方能保证民生水准不至于受到严重影响。无疑,目前的调价周期过长,给了投机者囤积居奇的操作空间,也不利于精准地反映真实的成品油价格水平。虽然在制度上精心设计了一套规则,看起来维护了价格稳定,实际上不过是给投机者提供了囤货的机会,给垄断巨头以“只涨不跌”的操作空间。 下决心推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已到了关键的时间窗口,不能再拖了。在这个新定价机制下,政府应尽力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该提价时及时提,该降价时及时降,同时建立起与成品油价格联动的完全市场化的补助和补贴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