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条件基本具备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进行风险和收益权衡,并选择适当时机和可行的方案切入。
中国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采取了渐进式的路径,已取得明显成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外币利率市场化已于2004年底基本实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区间管理,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房贷利率的浮动下限有所调整,商业银行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扩大。目前较为严格的利率管制主要是央行对人民币业务实行的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和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也就是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涉及面广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逐渐简约为银行利率特别是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美、日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表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选择应当考虑两个层面的因素,一是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内在推动力;二是国内是否具备利率市场化的必要基础条件。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凸显了利率市场化的紧迫性,利率市场化具有内在驱动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长期严格的利率管制致使中国商业银行形成了依靠规模增长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创造条件;二是在经济紧缩时期国内信贷资源紧张,而民间信贷市场需求旺盛,亟待通过形成合理的利率价格机制,遏制不合理的信贷需求,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流向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企业或行业;三是阶段性的通胀预期走高使得银行体系资金分流显著,基于逃避利率管制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更加剧了这一过程,表现为存款理财化倾向明显。从特定意义上说,可以说是市场的力量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逐步推进的自由化也要求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加速。
中国现阶段基本具备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近年来理财、信托产品的爆发显示了市场化的价格发现功能,而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债券市场的品类体系逐渐完善,表明市场化定价的金融资产领域不断扩大。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金融机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存在的软约束问题正在逐步硬化,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微观基础。另外,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架构,银行存贷款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央行利率调节体系逐步完善,以往对利率的直接管制性调控方式已逐步让位于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管理与引导市场利率走势并重的调控模式。公开市场操作在利率调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渐进式推进,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的认可度提高,企业和居民对利率市场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利率的敏感度有所提高,使得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成为可能。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很大意义上是一个成本收益权衡,也是选择合适时机、以及合适路径的政策选择问题。
当前,银行体系吸存压力明显上升,2012年1月银行体系的存款比2011年12月下降8000亿元,银行纷纷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提高利率。如果此时进一步推进实施利率市场化,适度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可通过一定的利率机制来稳定银行体系的存款,从而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稳定。
同时,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2011年以来通过准备金提高、以及信贷投放控制等数量化指标来抑制通胀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使信贷资源更多流向大型国有企业,加剧了对小微企业信贷的挤压。
当然,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当前国际主要货币大致处于零利率环境,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吸引热钱流入,也可能会阶段性推高储蓄率。利率市场化初期也可能对银行业绩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从中长期来看,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有利于商业银行寻找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促进市场化的金融创新,并推进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中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有其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同时,还应积极落实诸如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等当前尚不具备的相关金融制度的建设,针对性地控制短期内可能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