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保荐制度的改革风暴正悄然临近,过去8年里建立起来的投行格局出现松动,传统的投行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种种迹象表明“通道为王”的时代即将终结,而专业、高效的精品投行将成为未来行业领跑者,投行业也正式迈入了全面竞争时代。制度建立初期
在2004年之前,我国上市发行实施的是额度制,即每年由监管部门制定上市计划和确定企业家数,再将额度分配到每家券商。当时整个投行界还停留在“包产到户”的计划经济时期,并没有形成竞争格局。
2004年,随着保荐制度被引入我国资本市场,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改变。保荐制度的实施,令一批捧惯了“铁饭碗”的投行突然间倍感压力,甚至连当时的行业大佬中金公司也差点栽了跟头。
资料显示,在2004年首次举办的保荐代表人能力考试上,中金公司30多人参加考试,只有3人成绩合格,只相当于行业平均通过率的1/4。在保荐制度实施之初,对投行来说,保荐代表人还没成为稀缺资源。仅在2004年,一年内就有高达约1100人通过了保代资格考试。直到今天,全行业的保代数量也才刚超过2000人。
事实上,在保荐制度建立的头几年,投行仍处于额度制与保荐制并存局面,大投行、大项目仍占据主导地位,保荐制度对投行格局的影响并不大。
通道为王时期
2008年,监管部门暂停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审批。失去IPO业务这一支柱,整个投行业进入长达一年的寒冬,这一时期被视为保荐制度建立以来面对的最大危机。
此前,储备了大量保代的投行,则不得不面临着高成本和零产出的尴尬局面。有保代这样告诉笔者,“那时我们在公司里都抬不起头,不好意思面对其他部门的同事”。
到了2009年底,随着IPO重启,整个行业得以复苏。随着2010年创业板的开闸,投行业终于迎来了全面繁荣时期。随着项目资源池的扩容,已储备了大量保代的投行则因为具备了充足通道,短时间内摆脱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并转化为巨大的商业利润。
由此,整个投行业进入了“拼保代通道”时期,相互高薪挖角保代一度愈演愈烈,保代薪酬也因此水涨船高。以平安证券、国信证券为代表的一批券商凭借通道优势迅速崛起,成为行业领跑者。
另一方面,一批中小型投行由于通道匮乏,在业务规模和数量方面,则被远远抛在行业尾端。
可以说,在早年完成了针对保代通道“跑马圈地”的投行,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各自的“登顶之路”。拼通道时代将终结
对于正在酝酿的保荐制度改革,券商向监管部门提出的多条建议如被采纳,将从根本上撼动当前投行格局。
有券商建议,由“双签制”改为“单签制”,并“对保荐机构实施分类管理”。这将能改变整个投行的生态环境。
传统意义上的保代通道数量优势将因此大打折扣。对于投行来说,储备庞大的保代队伍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人员过多即会加大管理难度,又会加大违规风险。
而“单签制”提高了单一保代的效率,对于保代通道利用率不高的投行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从上述有望推出的改革措施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投行和保荐制度的指引,正朝着专业、高效、精致的方向发展。当保代签字权不再稀缺,当高质量的投行获高评级后,整个投行业将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笔者以为,一旦新的保荐制度改革得以实施,那些在“通道为王”时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投行若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那么必将面对新崛起的“精品投行”强力挑战。因此,今日的王者明日能否继续称霸,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