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将近两年,据报道,助民资破玻璃门的
“新36条”实施细则也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在我看来,要践行好“新36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说到底就是一条:开闸放水。
就当前经济走势来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冲击,外贸出口走低,而国内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样面临着下行压力。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经济要想继续稳中有进,就必须鼓励民间投资。而事实上近年来,对百姓而言,炒股赔钱、炒楼受限、银行存款收益又是负数,可以说,民间投资很大程度上是“痛而不通”。
不可否认,国有企业,特别是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国企,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国民经济之命脉”。但要发展好市场经济,不仅要做大做强国企,更要鼓励民企的发展。“就业乃民生之本”,国有企业吸纳就业不足3000万人,而民营经济可以让1.6亿人拥有饭碗。社会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尽快进一步补长民企这块“木桶短板”,开闸放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这也正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
垄断行业涉及多个部门,也即有多道“闸门”,那么怎么开、怎么放?有的行业,可以全开,如市政、能源、医疗等等,国企、民企应一视同仁,不搞厚公薄私;有的行业,可以半开,如粮食储备、石油储备,民营企业可以参股到经营中去。鼓励民间投资,功夫其实不仅要下在“民内”,更要下在“民外”,对国企垄断的现状加以改革,让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这是一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开闸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