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盛集团总裁奥尼尔曾在伦敦《金融时报》撰文,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风险在于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稍有了解者肯定对关于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争论有印象。
我们将中日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相似时期的现象进行比较,力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据了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也是飞涨。据日本1965年出版的《建设白书》统计,以1955年为基数
100计算,到了1964年日本全国市街地价价格指数为726,即这一时期日本全国地价涨了6.26倍,同期日本全国批发物价累计仅涨3.6%。如果考虑到以日本东京、大阪为代表的一线大城市情况,其地价涨幅肯定更加惊人,粗略估计远远超过今天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近五年的上涨水平。但当时却没有人提出日本房地产存在泡沫。因为当时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收入也同步大幅增加,消化了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影响。
据日本政府统计,1955年—1960年日本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7%,1960年—1970年日本经济年均实际增长11.6%,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国民也实现了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从1951年至1973年是高速增长年份,前后持续22年。而我国经济从1978年至今已经持续高速增长33年,这一时期国民收入也实现了多倍增长。对比日本情况,我国国民有可能消化房价上涨的影响,初步分析我国房地产应该基本不存在泡沫,至少应该不存在全国性泡沫。现实情况是,从2000年起我国大量建设住宅,各地房价上涨起步年份不同,上涨速度时快时慢,2005年以后确实存在上涨过快现象。
首先,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房地产市场。我国各地房地产上涨时间、速度、幅度的不同,以及人口居住不能实现自由流动等事实,说明我国还没有实现全国性统一的房地产市场,更谈不上全国性房地产泡沫化,因此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化现象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计划经济的典型问题就是供应短缺,上世纪八十年代钢材涨价、九十年代彩电涨价是否存在泡沫?显然这是商品或要素进入市场初期由于供应不足造成的价格飞涨,不是泡沫。同样,我国房地产改革从1998年起步,住宅商品化不过才经历12年短暂的历史阶段,土地要素价格也是随着房产开始进入市场,初期阶段也必然会像八十年代钢材、九十年代彩电一样价格飞涨。发达国家的土地、房产进入市场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比初期价格上涨数以百倍计,我们几曾见过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紧缺商品价格上涨称之为泡沫?即便现在高科技新产品上市初期也是达到很高的价格水平,只有市场供应充足时才出现回落。
其三,中日一线城市人口数量对比。我国北京、上海常住人口是东京的两倍以上,但东京高速发展时期集中了日本全国人口的10%,北京、上海到目前为止各自集中的人口占全国2%多,还存在大量人口等候进入,这形成房地产涨价的强烈势能,表明市场上有极大的现实需求。在有现实需求情况下,市场价格话语权掌握在供应方手里,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日本东京地价远高于其他地方,所以,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高出其他地方也是必然趋势,且考虑到我国一线大城市的户口制约,人口集中化发展趋势还将支撑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地产价格上涨。
最后,从购买力角度分析。高房价有高收入者购买力支撑,他们大多不需要贷款,或者是偿债能力极强,因而向高收入消费者供应高价房,这不是泡沫,而是现实市场高档化分化发展的真实反映。我们需要区别对待收入的差距与房地产高中低结构分化发展是市场供需决定的事实,高收入者购买高价房如果可以实现供需平衡,就不是泡沫。
既然不存在房地产泡沫,如何理解我国政府一再采取措施调控房价?我认为,在某个时间段,例如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房价上涨确实过快,存在高房价、缺少对应高品质房地产、高价房供应偏多等问题,其带来的市场风险、负面效果已经足以让人联想到美国、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危机,所以,我国政府由初期提出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抑制过快上涨”,到后期才逐步加码至目前的严厉水平。换句话说,政府有能力控制房价上涨,政府可以视经济实际增长水平高低进行适时调整,可以打压也可以适当放缓打压力度,达到调节经济增长处于适当水平的目的。至此,已经不需要解释我国经济2012年不会硬着陆的原因了,因为政府掌握有“温度调控器”。此外房地产价格飞涨还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从稳定的政治需要出发,适当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和增加保障房供应是双管齐下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