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实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要疏通经济血管,让金融渠道顺畅,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但目前,金融行业诸多体制性弊端导致金融资源很难实现有效配置,亟需体制改革。
以传统的融资渠道银行为例,如果再不打破垄断,不放开金融牌照,不搞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用垄断、特许经营、息差保护等“圈养”中国的金融机构,不但会让国内的金融机构沦为扶不起的阿斗,也让老百姓无法享受与消费支出相对应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并且,现行体制阻碍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银行信贷资源错配除了金融垄断的因素之外,利率管制下的存贷利差也是决定商业银行行为的关键因素,只有利率市场化之后才会迫使银行将部分信贷资金分配给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获取贷款利率上浮的空间,从而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融资才具有了可能性,不然在存贷利差下银行完全没有理由和义务去冒险支持中小企业。
除了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应该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途径和场所,遗憾的是中国股市一直没有完全发挥资源配置和协助宏观管理的重任,过度圈钱使得股市经常萎靡不振,很难有效协助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浮躁的圈钱文化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应该尽快启动。让我们充满信心的是,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正在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审批,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完善退市机制、强化股市分红回报、打击内幕交易、完善法制化的市场环境,以让中国股市恢复其投资、融资和资源配置的本色功能。
从媒体引述的今年政协的提案来看,很多提案都在聚焦资本市场的发行和退市制度改革、打击内幕交易、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这与目前的监管部门的思路基本一致,如果在改革认识论上没有太大的争议,相信中国股市在“改革年”一定会交一份让大家满意的成绩单。
当然,改革也需要讲求策略和节奏,不能盲目冒进。比如我国资本项下的对外开放不能过急,毕竟我们还没有做好跨境监管的准备,而且我们还没有理顺和完全调理好国内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环境。显然,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应该“先内后外”,可将国有特权垄断的金融企业牌照先向中国民间资本开放,允许有牌照、有规则的民间金融存在。
有人建议,中国资本市场除了自身改革之外应该尽快对外开发,理由是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一对孪生兄弟,甚至建议先开放,然后倒逼改革。对此,我认为“倒逼式改革”是典型的改革初期特征,为了说服保守派或者为了拓荒,让外来和尚和外来机制倒逼改革。时至今日,改革应是主动进行的,先开放再改革搞不好就会很被动。以商业银行股改为例,过去吸引的战略投资者虽然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通过注资、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A+H全面上市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在依靠特殊的存贷利差来“发家致富”,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那些外资股东赚的钵满盆溢之后,只要一减持就能让股价和投资者胆战心惊,结果是我们低价变卖了金融资产。当然,要成为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就需要有开放的胸怀,但前提是我们得做好长期的战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