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官方和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发布,粗略勾勒出了一幅2月宏观经济全景图。总体而言,2月官方和民间PMI数据分别为51%和49.6%,双双较1月数据回升,显示出生产经营活动趋于活跃,制造业经济整体呈现“稳中趋升”态势。 以官方PMI数据来看,11个分项指数只有原材料库存指数出现下降,其余10项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1%,比上月回升4.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升到50%以上;进口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也是11个月来的新高。这表明,影响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负面因素——进出口已开始好转。更应当注意到,2月份的购进价格指数也是连续第三个月回升,且回升幅度较大。虽然通胀与经济走势很多时候并不一致,但中国近年来实际上并未出现“滞胀”,通胀回升一般都是消费需求回升的侧面证据。 尽管PMI指标“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回调趋稳态势”,但另一先导性甚至领先于PMI的先行指标——新增信贷,貌似释放了与PMI相矛盾的信号。反映宏观经济未来热度的新增信贷情况似乎不很乐观——据媒体报道,截至2月26日,工、建、中、农四家大型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1763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3000亿水平,这意味着2月份的新增信贷很可能再次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甚至会低于1月份的投放量。 信贷投放低,只可能是两种情况造成:主观和客观。 所谓主观,指监管层的调控与银行系统的配合,窗口指导、规模限制、存贷比考核等制度类因素,都属于主观控制造成新增信贷大幅低于预期的缘由。不过,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监管层加强放贷指导和限制的传言几乎绝迹;而在制度方面,除了最近有央行一般官员出来强调存贷比考核不能废除,资本监管新规将变相宽松的消息完全占主导,这意味着官方主动压缩信贷规模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信贷投放不及预期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即需求不足。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就指出,2月信贷需求不足,不仅源于外部需求不振、企业盈利预期下降,春节因素导致很多企业推迟开工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融资平台贷款也受到限制,住房成交量低迷的情况下个人贷款需求也难以明显转好。 先行指标的互相矛盾必然会影响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定调,不过,新增信贷释放的信号似乎更谨慎一些,这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处于触底回升过程中、但步伐比预想的稍慢。考虑到本周即将公布的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宏观经济数据,或许能够指出更加清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