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属全球最高之一,但讲到中国的高储蓄率,很多人通常会以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老百姓增加储蓄主要是为了养老。中国的高储蓄率甚至为发达国家所诟病,因为中国多储蓄少消费,导致发达国家贸易赤字。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大部分人储蓄过少,通过储蓄来养老根本无法实现。 中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在1994年之后,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储蓄比重不断提高,而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则一直在20%左右徘徊。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乡居民中金融储蓄和实物储蓄总额的很大一部分属于少部分人。 截至2011年底,中国央行公布的个人存款(包括储蓄存款、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5.8万亿。而根据对2008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的分析结论,占总人口4.57%的群体拥有37.5%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保守判断5%的储户占有银行个人储蓄总额的40%,则剩下的21.5万亿余额如果被13亿人均分,人均储蓄额就少得可怜。因此,如果对举世公认的高储蓄率国家的收入和储蓄结构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部分中国人,无论是收入还是积蓄都难以承受未来为自己养老的负担。而中国目前的养老体系中所谓的三大支柱几乎没有个人支柱的养老保险,农村的所谓“新农保”规模只有500多亿,仅覆盖1亿多农民,且规模还是杯水车薪。 对此,不妨比较一下美国有关储蓄率和养老金方面的数据。美国的超低个人储蓄率一直受到大家指责,认为是消费过度。但如果对美国个人储蓄率与美国的经济景气度做相关分析,会发现个人储蓄率与经济景气度逆相关。如美国2000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储蓄率大幅下降,在次贷危机之前跌至负值;而次贷危机之后,个人储蓄率又开始上升,这说明个人行为还是理性的。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个人储蓄率的变化并没有对其未来养老产生多大影响,因为美国的养老金体系非常健全,美国仅个人退休账户(IRA)的规模就达到4.9万亿美元,折合31万亿人民币,但美国的人口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因此,从养老的角度看,美国个人储蓄率要远高于中国。 如果再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政府与企业层面为个人提供的养老保障,则差距更大。首先,中国养老金的构成存在严重缺陷,即接近90%的养老金靠政府提供,而商业保险及企业年金等占比很少。而美国养老金来源主要是靠企业(雇主设立养老金),其总资产是政府养老金的5倍。目前中国养老金的累积额仅3万多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不足7%,而美国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养老金相加的总资产超过18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20%。因此,中国眼下无论是居民储蓄还是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养老金,其规模都不足以为未来老龄人口提供养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