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将于今年6月卸任,其继任者人选问题再次让世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领导人的国籍问题成为争议的焦点。2月27日,在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传出消息称,“金砖五国”有意推出共同候选人,竞争自二战后一直被美国人垄断的世界银行行长职位。 据报道,“金砖五国”财政部长在二十国集团会议间歇召开小组会议,要求未来世界银行行长一职“不应继续只是由美国人担任”,呼吁候选人的选拔过程应基于其能力而非国籍。南非财长表示,“把世行行长一职自动分配给美国人的传统已经过时了,虽然美国还是可以推举他们的候选人。” 这是去年发展中国家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一职未果后,代表发展中经济体的“金砖五国”再次对欧美“垄断”的世界重要经济组织领导席位进行争夺。 根据美欧之间达成的一项默契,美欧分别把持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最高领导人一职。这种安排反映的是20世纪、特别是冷战结束初期西方国际经济的基本格局。当时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欧洲瓜分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大机构领导人的职务。由于当时美欧能够对全球经济体系施加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种人事安排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有助于国际经济的全球治理。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地位的上升,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不满这种与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不相符的全球治理安排。在西方经济低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的对比下,世界经济增长东移态势明显。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近70%由新兴经济体提供,全球购买力的一半来自新兴经济体,已超过发达国家购买力。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在融资问题上越来越倚重“金砖国家”。世界经济发展和力量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上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必然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保护自己的利益。 此外,观察如今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也可发现不合理之处。美国目前只拥有世界银行不到16%的投票权。如果新任行长继续由美国人担任,这意味着其他84%的投票权及其所代表的不同声音都被漠视。这显然不符合国际关系的民主准则,是一种本质上的国际专制。因此,对于新的世行行长人选,应该有新的“游戏规则”,不能再由美国人通过其国内政治博弈所产生,而应由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共同参与,采取“打破国别”的开放态度,按照公开竞争的原则进行选举。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候选人,只要德才兼备,并且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就可以担任新的行长。无论最终的人选为谁,至少从程序正义上讲,这就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包括两大机构的份额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金砖国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构执行董事会的核心成员等。然而,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值相比,改革仍然有很大差距。在两大机构管理层的挑选方面,由美欧垄断两大机构领导人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两大机构掌门人肩负改革重任,其选拔理应遵循“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应任人唯贤,而不再是任人唯“亲”,应更看重素质,而不是国籍。 国际经济已不能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担任联合国(微博)秘书长千年发展目标特别顾问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世行如果继续由美国人“统治”,只能被发展中国家视为“美国外交政策和商业利益的延伸”。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选择更符合条件、更胜任的人士担任两大国际金融机构领导人,同份额改革一样,关乎国际金融机构权威性。 从去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总裁任命一事上的经验来看,中国等国家在重要国际金融组织人事任命问题上的不满及呼吁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来自于法国的候选总裁拉加德女士在被正式任命前,正式访问了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等国也借此机会充分表达了重大利益关切。从拉加德上任后的举措看,中国及广大新兴经济体在基金份额改革上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维护和保证。这一经验可以应用到世界银行领导人的推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