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的折腾闹剧再度上演。据新浪财经报道,上海持居住证满三年居民可购二套房的政策昨日被叫停。该市浦东新区、普陀、黄浦、嘉定四个区域已经正式取消此政策。而就在上周,上海市有关政府部门还表示,已有一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自购房之日起算的前两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一年以上个税证明或社保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可以买第二套房。这是继佛山、成都、芜湖等城市之后,又一起为楼市调控松绑的地方变通政策被紧急叫停的案例。 应该承认,高企的房价,不仅成为民生不可承受之重,也成为中国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型的重大障碍。而且,它还为中国社会埋下不安定的隐患。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中央政府才决定对畸形发展的楼市进行调控。尤其是从2009年以来,中央对楼市调控不断加码,直至推出“限购”、“限贷”等具有资本管制性质的严厉举措。这些举措,表面上看有悖市场原则,实则是非常情形下采取的必要手段。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也先后五次发表“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的讲话。所以,对于楼市调控的效果与远景,中国民众充满期待。 然而,在楼市泡沫被挤压、房价开始回归理性区间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却憋不住了,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那些习惯于土地财政,热衷于和开发商互通款曲,乃至寄望于从土地拍卖狂热中捞取私利的地方官员,开始或明或暗地为楼市调控松绑,打出的幌子却是“满足民生需求”、“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等。而这些为楼市调控松绑的地方政策出台后,先是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寻找托辞,继而在中央的干预下被叫停,如此反复折腾,不仅影响了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对中国的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 在楼市调控“即将放松”的强烈预期下,近期一些城市的楼盘销售出现了局部“回暖”迹象,“买了房之后坐等涨价”的投资性需求,以及“现在不当房奴将来也许连房奴也当不起”的恐慌性刚需,开始联袂入市。在楼盘库存量巨大的情况下,一些精明的开发商甚至敢于利用信息不对称,再度耍起了“饥饿营销”的旧把戏,而拒绝向购房者实质性让利。与此相应,媒体上的楼盘广告也开始活跃起来,不少房地产中介也开始大举发送促销短信,以调控放松为由,通过制造心理恐慌的方式忽悠民众赶紧出手购房。凡此种种,无不加剧本已相当强烈的民生焦虑。而这一局面的形成,与所谓楼市调控“即将放松”的强烈预期存在直接关系,其背后根源显然与此伏彼起的地方政府为楼市调控松绑案例脱不开关系。 受楼市调控反复折腾的影响,在实体经济领域,一些把房地产副业当主业来经营的企业,迟迟下不了回归主业的决心,从而拖累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房地产领域,一些劣质房地产公司如“百足之虫,死而未僵”,指望自己将来有一天咸鱼翻身,地产行业的洗牌与重构由此搁置;在资本市场,上市房企的股价也时不时出现大涨大跌,给中国股市造成诡异波动,不利于中国股市建立健康生态。此外,在楼市调控上,这种带有地方政府“撒坏”做派的反复折腾,和中央政府的相关举措形成“对冲”,其中被浪费的行政成本,无疑也是由纳税人来承担。 基于以上分析,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楼市调控反复折腾是中国一大祸害。为彻底消除这一祸害,中央政府需要拿出更坚定、更有力的举措,比如,向各地方政府发出更为详细的指引,明确楼市调控的价格目标(可参照房价收入比)、对阳奉阴违或擅长打擦边球的地方政府官员实施问责、依法严惩并监督房地产领域中的官商勾结行为等,如此,才能稳定广大居民的预期,安定社会秩序,楼市调控才会打破曾经屡屡上演的半途而废的魔咒,真正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