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到去年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香港股东大会上舌战群儒的情形,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日阿里巴巴公司宣布回购股票以实现“私有化”。作为一个不愿受制于人的公司控股股东和经营者,马云作出这样的决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阿里巴巴公司的举动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股票市场的作用。 通过上市筹措资金,是许多中国企业投资者的梦想。但也有不少公司在上市筹措到资金之后,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资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公司试图以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分散经营风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才,导致亏损严重;还有一些公司上市之后,把企业变成了一个金融化公司,依靠证券投资获取利润,令主营业务被荒废。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股票市场具有筹集资金、发现价格、提高交易效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然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如果过分地依赖股票市场,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会将企业拖入深渊。决策层最近反复强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际上就是已经看到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笔者到河南一家民营企业考察,顺便帮助其会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一家老牌的民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由于不断地分红增资扩股,导致中小投资者产生了不应有的期待,他们认为只要增资扩股,就能获得更多的分红。当公司的大股东提出调整股权结构的时候,中小股东通过各种方式提出抗议,认为这是在“卸磨杀驴”。 这家企业的董事长询问,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笔者的回答是,长期“报喜不报忧”已经让公司的中小股东产生了错误的思维定式,他们认为只要增加持有公司的股份,就可以获得巨额回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把分红、增资、扩股区分开来,对公司未来经营可能产生的风险作出全面的分析,并把有关分析报告提交给中小股东,让他们自行作出决策。如果他们愿意与公司同甘共苦,那么就应该鼓励他们以现金购买的方式增持股份。反之,如果他们认为公司经营风险不断扩大,盈利前景暗淡,那么就应该告诉他们可以减持公司股份,公司将以合理的价格回购其股份。只有这样,才能平息矛盾,化解公司股权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有学者认为,要想成为公众瞩目的公司,就应该保留上市公司的地位,不能打着股权集中的幌子剥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些学者或许没有意识到,世界上许多知名跨国公司并不是上市公司,那些被我们称为“家族企业”的公司之所以不愿意上市,是因为他们不缺少经营资金,也不需要改变公司的治理结构,更不需要通过股票市场发现交易价格。 上市与否不是衡量公司先进与落后的标志,也不是衡量公司经营好坏的标准,更不能把上市公司的多少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坏联系起来。现在中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能代表中国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不要在上市公司与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之间画等号。学界也应该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我国企业的状况,不要动辄把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案例,因为那样很可能会作出错误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