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应把目光投向新兴市场
2012-02-27   作者: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梅新育

  发达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是我国大陆传统的主要出口市场,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贸易增长尤为显著。2011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出口合计8540.78793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大陆出口总额18985.9984亿美元的45.0%;如果再加上对香港特区出口2680.25399亿美元,合计高达11221.04192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59.1%。尽管对香港特区出口中有不少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口,将对香港特区出口全部纳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并不准确,但上述数据足以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大陆出口中的重要性。
  然而,无论开放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进步,我们也不能忘记开放经济中潜在的风险。特别是作为全世界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大国,我国出口贸易高度依赖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巨大风险。看看我国的东邻朝鲜,那曾经是一个经济开放而富裕的国家,相当深入地参与了原来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分工,也因此而受益不浅,多年保持着比中国更高的生活水平,化纤等工业比中国更先进,农业比中国更现代化。朝鲜著名的咸兴二八维尼纶厂于1961年投产,1970年化纤就占纺织品70%以上;而中国直到1963年才与日本仓敷人造丝株式会社签约引进维尼纶成套设备,北京维尼纶厂1967年投产,但产量规模长期比不过朝鲜同行。1984年5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参观咸兴二八维尼纶联合企业时,就很赞赏朝鲜化纤工业取得的成就,表示在化纤工业方面中国要向朝鲜学习。 直到1980年代末,笔者的同学中还有人被派往朝鲜留学,学习轻工专业。根据中国学者温铁军(曾被联合国请到朝鲜担任农业顾问)提供的数据,到1980年代,朝鲜已经装备了6万台拖拉机,从而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70%的人口城市化,粮食人均800斤,年收入人均900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2009年我国总人口133474万人中,城镇人口62186万人,城市化人口比重46.6%, 尚未达到朝鲜30年前的水平。正是基于较高的发展水平,1945年朝鲜半岛南北分裂以来第一次正式物资交往就是1984年朝鲜援助韩国,当时朝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遭受水灾的韩国提供了5万石大米(一石大米=59.2公斤)、50万米布匹、10万吨水泥和一些药品等救灾物资。然而,由于苏联东欧剧变,朝鲜原来参与的国际分工体系崩溃,朝鲜因此而蒙受了毁灭性打击。不仅朝鲜、越南和古巴,就是名列世界前十位的富裕国家芬兰,也因为苏联解体、对苏贸易崩溃而蒙受重创,几乎花费了10年时间方才恢复。如果西方市场由于某种原因而对我们关闭,朝鲜蒙受的重创是否会落到我们头上?孙子云:无恃敌之不我攻,而恃我之不可攻;我们不能过度依赖某一区域或某一国家市场,在这个国家将我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时尤其如此。
  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是中国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推行更合理国际经贸规则的突破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能接受新兴力量树立的经济、政治、文化规则,这是数千年来全球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的客观规律。
  那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有足够容量吸纳我们的出口吗?有。
  从全球经济份额变动来看,我们必须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给予足够重视。近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表现优良,增速明显超过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显著提升。根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2011年4月号《世界经济展望》提供的数据,在2010年全球实际GDP中,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占份额已达47.7%,仅中国一国就占13.6%,接近整个欧元区所占份额(14.6%),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实际GDP的34.1%,占中国之外的世界实际GDP总量的39.5%。 倘若将这样大的一块高增长市场拱手让人,无异于商业弱智,甚至是商业自杀。更令人不可忘记的是,从巴西到安哥拉、赤道几内亚,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近年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制造的,因为他们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的投资和对华出口,这也就使得我们在开拓这些市场时获得了额外的优势。
  加力拓展新兴市场已经不仅仅是我们的长久之计,而且正在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因为接踵而来的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正在损害发达国家和地区吸纳中国大陆出口增长的能力,去年中国对欧盟、美国、加拿大出口增幅分别为14.4%、14.5%和13.7%,均低于当年中国出口总额增幅(20.3%)。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拓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势在必行。如果上述传统市场之外的市场在中国大陆出口贸易中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按去年出口额计算,那就是900多亿美元的出口,而且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以一般贸易居多,这对我们出口企业解困能发挥不少作用了。所以,中国企业,把眼光投向新兴市场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首届外交官经济论坛关注中国企业国际化 2012-02-09
· 清科: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回暖值得期待 2012-01-31
· 从CES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 2012-01-12
· 国研中心:2012年中国企业或进入本世纪来最困难时期 2012-01-0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