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一周前正式访问爱尔兰期间,都柏林政府向外界高调宣示,爱尔兰准备充当中国企业进入欧盟的跳板。这自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舆论的聚焦点,就不仅仅在爱尔兰是否将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的跳板上了,还有爱尔兰是否是中国对欧投资的新重点——欧盟国家基础设施的试点。 爱尔兰确实具有许多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除了颇具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软件和制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语言优势(英语是爱尔兰的官方语言之一)以外,爱尔兰还有一个突出优势——有在欧盟最低的公司税,仅为12.5%。相比之下,德、法、英和意的公司税分别高达30.2%、34.4%、28%和27.5%。为此,许多跨国大企业(如辉瑞生物制药公司和谷歌)纷纷把全球或地区总部迁到爱尔兰来。更重要的是,由于欧盟实行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制度,中国企业进入爱尔兰,就意味着进入了整个欧盟。鉴于某些欧盟国家仍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投资设置各种壁垒,绕道爱尔兰进入欧盟各国,不啻是中国企业对欧经营的务实考虑。 不能不提的是,在吸引中国投资方面,爱尔兰还有一个特殊优势——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面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中国公民实行的严格签证制度,不少中国学生将目光投向较易获得签证的爱尔兰。更何况爱尔兰高校普遍用英语教学;到爱尔兰求学的“语言门槛”,比到德、法等国低。想一想吧,在2002年至2003年间,人口不足500万的爱尔兰接受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竟与人口近6000万的英国不相上下,都为6万左右。近年来,随着送子女出国留学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的“时尚”,赴爱尔兰留学的中国学生更多了。中国留学生往往在校期间需要打工补贴学费和生活费,他们无形中已成了沟通中爱两国经济界的桥梁,为两国发展经贸关系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近年来,每当提到中国对爱尔兰的投资,人们都会想到位于爱尔兰中部的小城阿斯隆。这座横跨香农河、人口只有2万的小城,不久前决定建立一个投资规模为14亿欧元的国际贸易中心。阿斯隆市政府预计,国际贸易中心建成后,将有400家中国企业落户,从而成为中国品牌商品在欧洲最大的集散中心。据说,目前已有中国企业参与该中心的建设。 阿斯隆还有一项更大的计划: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当地的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的规模、速度和效率举世瞩目。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大规模投资建设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发电站等基础设施,也吸引了包括爱尔兰在内的欧盟各国的目光。欧盟的考虑很现实。债务危机阴云下的欧盟各国都受资金短缺的困扰。然而,作为近代工业发源地的欧洲拥有一笔庞大不动产——历经数百年建设起来的发达的基础设施。 前年,希腊把雅典比雷埃夫斯港2号和3号集装箱码头的35年特许经营权出售给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中远),换取巨额资金,对其他欧盟国家无疑是个启示。有的欧洲媒体甚至说,遭受欧债危机的欧盟国家出售基础设施救急,这好比遭受火灾的灾民贱卖幸存财物,以筹措重建家园的资金。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总比坐拥这些不动产,却被迫在“破房子”里忍受风吹雨打强吧? 去年11月28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说中国政府正在为外汇储备寻求更好的投资渠道,愿意投资欧美的公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欧盟委员会主管交通运输政策规划的一位官员立即呼应表示赞同。他对来访的德国之声记者说,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都非常成功,对于投资方来说,这是安全而有保障的长期投资选择。 这位官员还向外界披露了欧盟扩建基础设施的计划和设想:欧盟预计到在未来10至20年内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仅公共交通网在2030年之前就需投资1.5万亿欧元,在2020年之前还需投资2700亿欧元实现高速宽带网络入户计划。此外,鉴于欧盟许多基础设施项目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这些项目的升级和更新更需要天文数字的巨额投资,而由于欧债危机等原因,欧盟过去几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实际上呈下滑趋势。 在扭转这一趋势已成当务之急的情形下,欧盟许多国家政府和企业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因为如今的中国企业不仅拥有雄厚的财力,而且早已具备建设、维护、运行和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的能力。阿斯隆市出台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计划的背景,就是获悉中国商务部长将于2012年出访欧盟,考察投资欧盟国有基础设施的前景,希望这一计划能吸引中国的注意。当然,阿斯隆还“发现”了该市的一大人才优势:人数与日俱增的中国留学生群体:该市理工学院就有200名中国留学生。 不过,面对欧盟吸引中国投资基础设施的新动向,中国也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斟酌投资收益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