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2012年全国进出口工作会议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此次会议将研究出台稳定出口的相关政策措施。 不少人士分析,多举措稳出口已经成为当前外贸领域的首要目标,并且预期近期陆续会有稳出口的政策出台。从整体的经济运行而言,如果说短期内为了稳定出口而出台这些措施,那么可能对保增长有一定作用,不过对于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乃至整个的经济战略发展而言则是一个阻碍。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的局面下,任何政策的出台和政策的调整都应该要站到整体的经济发展高度来考量,而不应该从某一行业某一部门的利益出发,要克服过去政策带来的刚性依赖。 可以看到,去年以来,我们的外贸进出口结构上有了一些明显变化。在对外经贸政策上调整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外贸进出口政策基调的调整,首次提升了进口在贸易政策中的权重。 最明显的就是进口关税调整,年末前宣布从2012年1月1日起,对包括原油在内的730多种商品大幅度减税,实施平均4.4%的低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要低。这些现实都标志着外贸战略与政策转换的降临。这一系列政策使得外贸进出口的回落并没有预期那么厉害,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7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8%。其中,今年1月我国出口1499.4亿美元,同比下降0.5%,自2009年12月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进口1226.6亿美元,同比下降15.3%。当月实现贸易顺差272.8亿美元。 正如有人所指出,1月份的数据显示出当前我国外贸出口的局势异常严峻,提出要把稳定外贸出口作为一个重点来保。 然而,从我国近30年的外贸发展历程来看,经过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两缺口”早已成为过去,变成了“两过剩”,亦即国内储蓄过剩加上对外储备过剩。外贸政策到了该转型的时候了,至少需要从强调出口甚于进口的政策转向中性基调,政策目标须由创汇最大化转往贸易福利最大化,目前这种局面已经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从转型的角度而言,我们也已经开始,只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打乱了这个布局。 从这个角度来说,去年的外贸战略与政策变局属于“补课”性质,启动得已经有些迟了。而且最终得到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此外最大的问题在于当前的外向型经济主导下,更大的阻力在于制度上的障碍。经过30年的政策扶持,不仅形成了一整套的鼓励外贸进出口的贸易政策,培育了一个庞大而有效的体制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表层是出口指标,各级政府都将出口增速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指标来对待,不仅在事前年度计划中明确列出,而且在事后的工作报告中作为重要的政绩而标榜。而且形成了整个经济结构上的外贸导向模式,导致了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并且造成国内市场的萎缩,还使得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无法为国内居民享有。因此,这一个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事实上,针对外贸形势的压力,中央提出了推动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力量,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发展战略。不过,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突破制度刚性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是太难,关键是要选准好的突破口。如若从制度层面一条一块地改起来,毫无疑问,会遇到巨大的部门利益,而且短期内难以解决。不过如若跳出外贸制度及关联体系,从别的领域切入寻找突破口,则转变贸易战略与政策就可能要容易得多。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的建设方面一直是我们的弱点,如果这一点做一些改变的话,消费内需就能出来,也就能够解决外贸出口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