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制晚报》报道,截止2月16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01.7万辆,突破500万辆大关,其中私家车占七成以上。 从几个数字“观斑知豹”,目前北京停车位缺口250万个,90%道路处于饱和状态,据预测2016年前北京机动车将达到600万辆,这使首都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北京是全国路堵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近些年北京投入数千亿元改善交通,已形成城市五环大交通格局,但道路资源仍然赶不上机动车发展速度。奥运会后,北京停驶30%的公车,并实行每周限制两个车牌尾号上路措施,等于消减20%的机动车出行,但仍然难解路堵。 路堵已成为中国大城市的“传染病”,虽然其他城市汽车保有量远不及北京,但交通压力并不轻松,于是乎,一些城市采用禁摩托车、电动车,或压缩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为汽车让路,或酝酿收取“拥堵费”限制私家车等。窃以为,这些措施并非良策。 治堵不是简单的道路资源扩充,涉及观念更新、绿色环保、文明道德、公平维护各社会群体平等出行权以及科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宣传教育、法制、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 500万辆机动车考验北京治堵智慧,首都是标本,治堵问题解决得好,无疑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样板。笔者认为,治堵首先要以人为本,既方便百姓出行,又节省出行成本,这是最大的智慧。 秉承这种理念,治堵第一招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欧美发达国家私车拥有率比我们高得多,可城市交通并不像北京、上海、深圳那般拥挤,原因在于公交发达,票价便宜,出行便利,人们平时上班主要搭载公交、地铁,私家车则用于休假外出旅游。而我们的私家车完全成了送孩子上学、上班的代步工具,早晚高峰倾巢出动,道路焉能不堵?如果城市公交与开私家车出行一样方便,必然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公交,私车上路自然就会大量减少,城市交通就会变“坦途”。 治堵第二招是鼓励绿色出行,即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很多路途较近的市民很愿意骑自行车外出,但汽车太多太狂不安全,担惊受怕,不敢绿色出行。城市交通管理必须坚持“行人权”优先理念,一方面在道路资源分配上保证人行道、自行车专用道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教育司机“礼让三先”,文明驾车,主动避让行人。 在此基础上,投资改善或扩展城市道路资源,路堵势必会有大的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