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欧盟试图从2012年起正式征收航空业碳排放税,将所有起飞或降落在欧盟境内的国际空运活动都纳入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由此引发了一场国际“碳排放税”风波。值得注意的是,与欧洲国家一起极力倡导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主张的美国,在这场风波里竟然也明确地反对欧盟的征税主张,其中原因让人寻味。 笔者认为,上述这一自相矛盾的事例,反映出欧美所积极推行的低碳经济,其根本目的仍是服务于本国核心利益,是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下所采用的一种竞争战略。通过全球范围内推行低碳经济和发展与低碳相关的实体经济,一方面抑制靠石油资源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领域的相对优势,利用低碳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以及市场容量确定性程度高的低碳产品需求,实现其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低碳”概念源于学术界对碳排放所导致的地球气温上升现象及其后果的担忧,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碳排放的增加主要归因于人类过度使用石化资源,因此作为应对之策,他们主张人类社会应采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发展模式。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碳排放的增长是地球作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系统由于负反馈机制的存在、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虽然控制人类过度耗用石化资源仍有必要,但这将不足以支持现有“低碳经济”主张的迫切程度。这表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目前并未在学术界达成一致,仍然存在争议。 欧美发达国家将一个在理论上尚存在争议的命题急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极力将“低碳经济”设定为全球未来经济发展所应采用的主流模式,其背后实际蕴涵着非常深远的利益考量。 从欧美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欧美国家在上世纪完成工业化进程后,由于确定性程度高的低层次居民消费需求(例如食物、服装、汽车和住房)开始趋于饱和,而更高层次的居民需求(例如体现自我实现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由于个性化程度高而造成其需求的可预测性明显降低、生产者满足这种需求的难度加大,于是消费需求和生产投资的不确定性便使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更使得欧美发现,单靠发展高需求层次的虚拟经济,不足以实现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长期保持较竞争对手国的领先优势。 于是,欧美为了找到可以实现自身经济增长的“良方”并抑制竞争对手,开始思考从实体经济入手,设法找到既有利于发挥自身现有优势、新兴经济体又不占优势的实体经济产业。由于欧美目前占据着全球经济主导地位,利用这种主导地位改变全球经济需求背后的文化因素,将“低碳”推广为全球的基本经济需求,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科技创新在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优势,在“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市场规模巨大、确定性高的实体经济领域占据有利地位,进而带动本国经济再度实现高速增长,维持和巩固其较竞争对手国的经济领先优势。另一方面,“低碳”的推广将降低石油资源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削弱新兴资源国赖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源基础,同时也将降低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产品需求,进而抑制依靠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趋势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体。 为了有效应对欧美的这种低碳国家战略,我国应采用“借力打力”的对策,即着眼于我国人均资源有限、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路径不具可持续性的现实状况,并洞察欧美“低碳经济”主张的实质,选择节能环保等有着现实需求、符合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在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力争在国家战略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