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证券公司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在投资组合中增加相对安全、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引导银行理财计划更多面向二级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2008年股市走熊之前,除了热衷于“打新股”外,银行理财产品曾投资过二级市场。当时采取的方式是由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然后把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运作,主要以开放式基金作为投资对象。涉股类理财产品的命运变化发生在2009年7月。根据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禁止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或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 银行理财资金被禁止投资股市,与其之前撞上“收益门”有很大关系。2007年10月,A股从6124点跌落,导致部分涉股类理财产品亏损。例如,华夏银行2008年1月发行的“创盈7号”,资金用于委托平安信托设立
“华夏平安福1号单一资金信托”,投资范围主要是国内证券基金,2009年1月到期时的客户实际收益率为-43.72%。对于涉股类理财产品的亏损,有的银行采取产品展期等补救措施,可从A股市场近年的投资风险来看,“咸鱼翻身”的难度相当大。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的上述通知明确“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不受
“禁股令”的限制。如果证监会所称的引导银行理财计划入市是指来自私人银行,那么并没有太大的新意。究竟有多少私人银行资金愿意入市,取决于股市本身的吸引力。假如引导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包括普通理财产品,则有待银监会在政策上“开口子”。 从当前证监会的态度来看,正采取一系列为股市“开源”的措施,鼓励养老金及公积金投资、开闸小QFII、加大QFII的审批力度等。进一步倡导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显得并不意外。银行理财产品是2011年最吸纳资金的投资产品,还被当做高息揽储的工具,1至11月的发行规模约达15.53万亿元,远远超过2010年7.05万亿元的发行规模。对于如此庞大的投资力量,若引导其进入股市,将被股市投资者视作利好。 可问题在于,要兑现这个利好并非容易事,甚至在短期内不具有可行性。为何银行理财产品近年来的规模急剧扩张?与股市一跌再跌有很大关系。正因为股市被赔钱效应困扰,储蓄又长期负利率,使得大量资金转为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先有股市赚钱效应,后有资金积极入市。假如股市没有大的起色,即便开放银行理财入市计划,也不会消除银行与投资者共同存在的担忧。拿投资海外股市来说,在首批银行系QDII产品遭遇熊市
“触礁”之后,中资银行基本上未再推出新品。 若低门槛允许银行理财资金涉足股市,还可能重新出现销售误导问题。前几年,这方面理财产品的销售投诉有很多。有的银行客户缺乏必要的风险认识,往往把理财产品等同于储蓄存款,涉股类理财产品一旦亏损就容易产生纠纷。银监会2009年出台的《通知》,被视作保护中低收入投资者的有效举措。从市场细分的角度来说,有股市投资需求的客户可以购买基金,银行客户则偏向于追求稳健收益,更适合保本产品。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12月表示,要确保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人,“低收入人群和以退休金为生的人群就可能不太适宜参与(中国股票市场),应当建议他们更多考虑风险较低的投资和储蓄工具”。按此说法,对银行理财资金的引入需要讲究尺度,购买理财产品的中低收入者显然不是适合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