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浪潮近年不断涌动,这从各地乐此不疲的“央地对接”现象就可见一斑。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央企入皖投资1.8万亿元的消息。截至2011年底,88家中央企业累计与安徽签约项目714个,总投资18407.59亿元,已有398个项目开工建设,投资规模为10060.89亿元,其中已有79个项目竣工投产,累计实现新增就业人员10428人。 安徽并非个案。实际上自2009年以来,央地对接现象越来越流行,尤其是2011年,央地项目对接活动更是此起彼伏。2009年2月,江苏与央企签约投资达2220亿元,2009年9月辽宁签约4018亿元,2010年3月启动的央企入滇战略实施一年来也协议引资3206亿元,2010年9月光十大央企协议投资山西就多达5000亿元,2010年12月贵州签约3000亿元,福建签约8464亿元,2011年3月甘肃签约11461亿元,2011年4月广东累计签约2.539万亿元,2011年6月黑龙江签约1283亿元,河南签约2900亿元,8月新疆签约7000亿元,2011年9月湖北签约5200亿元,2011年10月湖南签约7690亿元,四川签约1293亿元,11月河北签约6700亿元,江西签约1433亿元,12月浙江签约4800亿元……如此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短短两年,中央企业与各地协议投资金额便超出了10万亿元。各地纷纷向财大气粗的央企大佬们抛出橄榄枝。 据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底央企总资产27.8万亿元,净资产10.5万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8.4%,总资产回报率约3.2%,赶不上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然而,如因此质疑央企的投资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央企具有强大的行政资源和贷款能力,因此尽管央企已经垄断了2/3的国内资产,但扩张依然没有停止,在各地圈地拿项目占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丝毫无惧宏观紧缩,在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央企的贷款依然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为维持经济发展,宏观越是紧缩,各地越是热衷于傍央企。 地方政府傍央企,虽然从地方投资和地方经济的角度可以理解,但放在全国、放在市场经济建设角度来看,则有很大的问题!央企能拿到特殊资源(政策、项目审批、资金等),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畸形集中,进一步加剧“国进民退”。现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再加上民营企业大量萎缩甚至死亡,未来的中国市场将更加单一。想想今后的情景,未来的市场如果都是傍国企、傍银行、傍垄断、傍政府,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市场吗? 央企大肆扩张,直接的不利后果至少有三个。一是将打压民营经济加剧就业危机。央企大多为资本密集型,拉动不了多少就业。在安徽714个央企合作项目中,已经完成的79个项目仅解决了1万人就业,这意味着全部1.8万亿投资也只能解决10余万人就业。二是最终将引发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当下央地对接只是地方为避免宏观紧缩的应急之举,在资源优势比较明显的地方,已有主动挑战央企的案例。2011年年中,山西就砍掉了很多央企投资的项目。三是央企将成宏观调控尾大不掉的利益集团,央企越强大,宏观调控越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