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适合农村的信贷产品
2012-02-08   作者:刘畅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金融覆盖程度的高低、金融服务水平的好坏影响着不同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水平。信贷资金像一潭活水,盘活了农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加大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引导信贷资金进入“三农”领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尽管如此,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末,“三农”贷款随各项贷款增速回落而有所减缓,其中农村贷款和农户贷款增速仍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对比去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各金融机构“三农”贷款余额增速呈逐渐下降趋势,支农力度有所减弱。
  贷款余额增速的下降可能与去年信贷资金紧张、金融机构适度调整信贷投向有关。但从长远来看,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三农”领域,是银行业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呈现多层次态势。从对象来看,既有农村基础设施的贷款需求,也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有农村个体经营户的资金需求;从业务类型来看,在进一步普及贷款、存款和汇兑等传统业务的同时,还需要大力推广理财、网银等创新业务。因此,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需要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予以支持。
  为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推出适合农村地区的信贷产品,摸清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农户的信贷需求,保证把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其次,地方政府还应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贷款模式,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提高农民使用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激发地方金融机构的活力,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
  此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力量仍值得重视。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已组建包括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615家,其中369家设在中西部省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激活现有农村金融市场,使原有机构产生一种紧迫感,进一步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多渠道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
  金融服务“三农”任重而道远。各类金融机构只有将有效改进“三农”服务模式作为机制建设的内在要求,把产品和服务创新作为改革“三农”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把队伍建设作为提升竞争力和改善金融服务的根本保障,才能保证信贷资金对农村地区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存三个担忧 2012-02-03
·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应对症下药 2012-01-31
· 太阳能产业需深度挖潜农村市场 2012-01-30
· 把更多金融服务投向农村 2012-01-19
· 农村电网建设和发展应保持先进性和连续性 2012-01-18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