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淘宝卖家,我去年达到了“皇冠”;作为买家则过了“两钻”。如果放在两年前,我算得上出色的卖家兼买家了,可是放在如今的背景下,两方面我都只能算一般般。可见网购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就像前几年的房地产市场,有人把网购年消费额度1万至3万元列为“剁手型”,我觉得标准实在太低了。以这样的标准,恐怕网上卖假肢的卖家一定会大发横财,因为要“剁手”的人太多了。 “每次逛街回来,我都会上网狂买东西”,这是一位好友的感慨,代表着许多网购迷的心声。一件看上去不怎么样的T恤八九百,一件没听说过的洋牌子外套一千五六百,至于羽绒服动辄两三千……如今经常去商场、专卖店“参观”的朋友常常有恍如穿越的感觉,莫非来到了台北、东京?那些衣服、鞋子上的标价不会是台币、日元吧?直到上了购物网站,我们才觉得回了祖国大陆。比较是残酷的,有了鲜明的对比,在网上购物常常会有“占便宜”的幻觉,不知不觉间买下一大堆东西并不奇怪。 “什么东西都在涨,我留着钱干什么?难道等着它贬值?”这种消费保值论,如今也颇有市场。于是有人在网上买了可以用一年的化妆品,可以穿十年八年的衣服、鞋子。算算这些东西涨价后可能达到的价格,再算算银行利息,再去股市看看跌得惨兮兮的指数,一年网购1到3万元,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作为卖家,我的感受更为明显。前两年没有卖完的存货一度让我很心烦,可是现在看着它们我很高兴,幸亏没有打折卖出去,现在按卖价都进不到这些货了。我如果还按以前的标价卖,现在看来简直低得不得了。 对于网购的兴盛,有些实体店老板不乐意,觉得应该对网店征税。其实参照国际惯例,欧美各国对网店是免税或只是象征性征收低税的。网店老板大多开不起实体店,实体店老板却个个可以兼开网店。如果实体店老板觉得被网店挤兑得开不下去,大可关门也去经营网店,没有多少人这么做,说明远没有到这个程度。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服装鞋帽市场调查,发现除去租金、税收等成本,许多实体店仍将净利润指标定得很高,这也是商场、专卖店商品售价惊人的重要原因。相比网店不能试穿,退换运费高,实体店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他们能正视来自网购的竞争,调低自己的利润期望值,顾客回归并非不可能。 一定程度上,CPI高涨促进了网购繁荣。不过网购平台此时更需谨防店家鱼龙混杂,这个时候如果信用做坏了,将来网购大幅度衰退也并非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