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当前,无论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还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都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如何准确把握产业变革新动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曾铮博士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
全球经济产业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一是回归实体经济;二是重塑平衡状态;三是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四是锁定“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可以把这种变化归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二是世界经济结构将逐步重塑平衡状态;三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四是世界经济发展主题将锁定“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第一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在促进传统制造业实现功能和工艺升级的基础上,开拓和发展新兴制造业领域;第二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改变现有低水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动态攀升;第三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引进吸收”转向“自主创新”,通过功能性产业政策和导向性产业政策并行实施,加速推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第四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转向“绿色模式”,从国家层面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低碳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变动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必须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国内产业调整与国际经济格局变革有效契合。
□
未来产业发展将呈现两大抓手:一是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二是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将逐步呈现出两大抓手,一是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二是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要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进一步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由于外部需求的迅速萎缩,我国整体经济平稳发展受到了冲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量刻不容缓。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有效改善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经济支撑力量,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
此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也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以来,我国积极利用国外资本和国外市场,通过吸收外资引进国外技术,实现产业链的工艺和流程升级,从而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维持“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引进和吸收为主要途径的技术进步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的需要,如何实现产业的功能升级和产品升级成为当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因此,“十二五”时期,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
对于我国产业发展实际而言,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层面。
首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技术高端化的发展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程度逐步加深,贸易结构有了较大优化。但是,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低成本的竞争模式使得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始终处于低端地位,这直接危及我国未来产业的持续发展动力。究其原因,我国很多原材料技术以及制造业装备技术都受制于人,难以有效掌控全球价值链的生成和延展。由此,产业发展高端化成为未来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而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个重点领域。
其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服务业是内需潜力最大的产业,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之一,产业发展的服务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层面。对于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和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的我国而言,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的健康服务业代表了我国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则代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些考虑,生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们是链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联性产业领域。
同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投入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重化工业化的特征和趋势,资源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化石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因的碳排放逐步增加,对资源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低碳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低碳产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个重点。
此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融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世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机遇。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我国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要的领域之一。
□
从本质上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这意味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走出一条与传统产业发展不同的路径。
结合中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各地的实际做法,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从宏观经济角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短期经济平稳增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的收窄,仅以民生工程为主的投资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短期平稳增长。因此,加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将成为近期我国国内投资需求的主要拉动力量。与此同时,从长期角度来看,经历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我国潜在增长率开始逐步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长期推力和关联效应强的特点,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新的增长点。
其次,要从经济效益角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特征。不论从宏观国家层面还是微观企业层面出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都具有较高的风险系数。一方面,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后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另一方面,在我国知识产权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企业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巨大的成本风险。鉴于以上两个层面的风险,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遵从经济规律,不能冒进盲从。
第三,要从良性竞争角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但是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出现传统产业的投资“潮涌现象”,无序发展。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明确的主线,产业形成有效产能之后,可能会陷入低层次竞争,不是靠技术赢得市场,而仍然是靠价格占据市场。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要引导各地区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地方特色的产业领域,形成布局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物质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率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