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根本出路。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多策并举,把农业科技摆上更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制度变革和技术变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从低水平起步,历经困难和曲折,逐步走上了平稳较快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劳动力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发展已经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以2011年为例,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田灌溉面积占比、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都超过了50%,另一方面,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达到15.2%。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形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调整,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有了明显改善,现代农业发展已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慢、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一些长期以来阻滞农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各种新矛盾、新挑战仍不断显现,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不稳固、供求关系偏紧等,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农业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一方面,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影响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因素增多,除国内农业生产情况外,还有国际上农业丰歉、石油价格涨跌、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波动等。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已经形成,条件基本具备,机遇非常难得,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型农民为支撑,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保障,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糖料、马铃薯等大宗产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鼓励区域间广泛开展农业合作,促进农业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 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很多国家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战略重点。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对动植物育种、信息技术等战略性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技推广投入,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强化市场化农技推广组织的培育,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三要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期,既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又要考虑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和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四要加强农民培训。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继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特别是要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着力强化创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断充实农村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