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化解是2011年国际经济领域的首要问题。当前,欧元区国家已经着手建立长期制度和机制,以德国为中心,以欧洲央行(EC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支柱,以财政联盟和欧洲共同债券的构建为方向,形成了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小循环”。同时,又形成了美欧协力的“大循环”。
美国经济:复杂金融市场环境下的经济加速复苏
2011年,美国经济尽管受到年初经济增速下滑,年中美债风波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经济形势基本保持稳定,从第4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的复苏信号明显增强,关键经济指标普遍趋于好转,GDP增速超过3%,私人固定资本、个人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增长强劲,发展前景看好。
美元利率是美国货币当局的基础政策工具,根据美联储2012年首次货币政策会议的决议,在2014年以前,美联储都有望保持0-0.25%的超低联邦基金利率安排。2011年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总体表现为贬值,对支持美国出口扩张和实体经济复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国国债实施余额管理,在成功度过2011年8月2日的国债危机后,美国国债余额又逼近15.2万亿美元的新上限,国家债务率达到100%。但总体上看,美国债务风险不大,基本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
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但形势依旧复杂。2011年第4季度,美国新房销售量为92.2万幢,与市场的预期基本持平,房屋的价格保持在2006年的70%左右,房贷风险处于可控区间。但另一方面,美国房地产市场拥有巨量的“影子库存”,止赎房产已超过170万套,乐观化解期限为44个月,仍是美国经济的重大风险源之一。但客观来看,美国房地产价格已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泡沫挤压殆尽,具备重新进入资产市场的条件。
在实体经济加速复苏的情况下,美国金融市场也将逐步趋于稳定,2012年除非因欧债危机失控而殃及美国的情况外,美国经济将稳步进入复苏期。
欧债危机:多重博弈与“小循环”框架初成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自2009年末暴发已有2年,其发展出现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特点:横向是由希腊这一问题国家蔓延至整个欧元区的“边缘国家”,而又从边缘国家蔓延至部分中心国家;纵向是单纯的财政危机延伸到金融市场,形成部分意义上的金融货币危机,而又由金融货币市场向整个实体经济延伸,形成某种程度上的经济危机。
导致欧债危机发展和蔓延的根本性原因有两点:一是美欧之间的财政货币制度失衡,欧元区国家只拥有跛行的财政主权,难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安排来满足政府的融资需要;二是欧元区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权利义务失衡,在财政金融体系出现问题以后,边缘国家承担了大部分调整义务,而中心国家则较少受到冲击甚至从中获利。
化解两个“失衡”是解决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要求。危机以来,欧元区各国在多重博弈框架下几经努力已基本形成了危机解决的方案与框架。此外,欧元区各国还着眼长远,立足于对欧元体系中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的纠正来重构后危机时期更有竞争力的欧元体系和更具一体化的经济同盟安排。
欧元区已基本形成了化解欧债危机的“小循环”框架。该框架以德国为中心,以欧洲央行(EC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支柱,以财政联盟和欧洲共同债券的构建为方向,通过有效纠正两个“失衡”消除欧债危机进一步累积的基础。
当前,欧元区面临着克服危机、防范通胀和经济复苏的三重压力。从当前情况看,仅仅借助于区内“小循环”的力量还不足以解决好上述复合性问题的影响,适当引入区外力量,特别是处于复苏期的美国力量,形成美欧“大循环”是一项现实而亟需的政策选择。
美欧“大循环”框架下的协作尝试
严格地说,美欧“大循环”框架目前仍是属于功能上的,而并非机制上的。但考虑到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克服欧元体系中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机制化、规范化的美欧“大循环”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2011年第4季度,美国“大循环”的具体政策开始逐步试水。
美联储的“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是解决欧元区流动性不足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良好举措。美联储给予欧洲银行业签署“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的权利和便利,通过欧洲银行借入美元资本的方式,满足欧洲企业的美元流动性缺口,并充分利用美元的国际基准货币的地位,进一步满足欧洲企业海外支付、投资和交易的需要,从而避免遭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国家“挤出”效应的影响和引发欧洲央行过分投放货币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2011年12月末,美联储将“互换协议”项下的借款利率下调50个基点,以进一步便利欧洲企业融资和加强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