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会有后人的突破和超越。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尊重学术的传承,也就是尊重历史。后来居上固然是一个永恒的规律,代表着学术进步的趋势,但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作出更大成绩。” 近日,在商务印书馆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就学术传承和学术进步问题谈了自己的感想。 厉以宁教授说,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出了很多位经济学家,但在这段时间内,能够在经济学界留下一席位置并被人们所熟悉的、得到后来的同行们所承认的,能有几人?他认为,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要想达到这样的高度,必须符合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是:他比前人为经济学这门学科多提供了什么,他比前人在经济学研究的哪些方面有所超越。经济学正是靠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不懈地努力、不断地突破、不断地超越,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前期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正是如此。 厉教授称,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一、二、三辑所收入的经济学著作来说,如马寅初的《通货新论》、唐庆增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罗玉东的《中国厘金史》、陶孟和的《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何廉和李锐的《财政学》、方显廷的《中国之棉纺织业》、万国鼎的《中国田制史》、巫宝三的《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以及严中平的《中国棉纺织史稿》,都是在经济学某一分支学科中,或者在经济学研究的某一领域内,超越了前人,成为一家之言。 在发言中,厉教授特别分析了经济学验证的滞后现象。他指出,经济学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都需要经过社会的检验。离开了实际的验证,就谈不上是真正的突破或超越。但是经济学的验证总是滞后的,而且滞后的时间比较长,有的也许要到几十年之后才能判断出研究的成果是否符合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的成果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被埋没了,因为经济学验证的滞后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对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一视同仁。实践检验是最公平的。 同时,厉教授还强调,当我们说某些经济学家的学说或观点被实践的滞后验证而确认为突破或超越时,并不表明它会一直正确下去。这是因为客观环境在变化,国情在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在变化。几十年以前符合当时实际的学说或观点,几十年之后可能就不会再被确认为符合变化后的现实情况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经济学的历史就是后人不断超越前人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