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后,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中。他强调,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后,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推进下一轮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有鉴于此,这一多年来被外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再度成为市场焦点,利率市场化改革似乎箭在弦上。
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均按照市场供需定价,完全由市场调节。按照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制度,存款利率可以下行但不能上浮,贷款利率下行空间非常有限。说到底,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国内价格),如果继续维持行政管制,势必造成价格信号的扭曲,对资金的有效使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都会形成不合理的导向。因此,在继续实施稳健调控政策的环境下,若能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必将大大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近日所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一个大的方向,但对金融业的冲击比较大,对中国是第一大考验。虽然目前来自银行业内的声音比较保守,但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呼声高涨。央行发布的文章显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强调,当前存在的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危机与民间借贷等问题,实际上都与利率没有市场化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从监管部门、银行业界还是政策制度层面来看,利率市场化都是一个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周小川提出,在此轮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可以建立一个适应宏观审慎管理需要的稳健性标准,同时还要区别系统重要性机构和非系统重要性机构,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
可以看到,由于实施利率管制的政策,市场资源配置扭曲,大量资金进入到低水平的发展行业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房地产行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房地产都不是社会投资的主要市场。但由于资金的错误匹配,很多央企凭借对资金的垄断性优势,获取大量低成本贷款,从而造成房地产行业的畸形繁荣。与之相反的是,长期的负利率以及金融系统的行政化取向,使得银行和国有企业享受了巨大的制度红利,经济体中最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却年年喊渴。这些都与利率没有市场化有关。
另一方面,由于对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进行管制的利率非市场化,直接造就了银行金融机构高利润。“银行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银行利润要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温家宝总理对银行业高利润的表态可谓振聋发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指出,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不少金融机构在认清这个形势之后,虽然没有官方统一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但在市场力量推动下,事实上,利率市场化已经在部分金融机构展开。据普益财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已经达到了15万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理财产品是银行通过创新的形式来规避一些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表现。另一个鲜活的例子:2011年年底,温州市为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债务危机问题就尝试了利率市场化,各类贷款利率在法定贷款利率4倍内可自由浮动,由借贷双方自行议定。
当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国内依然面临较大阻力。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几个星期前撰文谈利率市场化问题时,文章的标题就是《利率市场化:老问题、新挑战》。何谓新挑战?姜建清说,中国商业银行当前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赢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果不充分认识银行经营转型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难点,不进行金融改革的总体协调推进,不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型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有可能会出问题、走弯路。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开始推动的时候,确实会有一些金融机构可能出现倒闭的问题,但在建立存取款保险制度之后,金融发展很快就稳定了下来,并且扩张很快。银行作为企业,倒闭也该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市场决定去留存活,优胜劣汰。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可参照美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以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竞争能力而言,在利率管制下,其竞争力就与国际大行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倒逼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
利率本应是属于整个经济体系讨论的议题,中小企业、投资者、储户都应有发言权,但如今却成了利率管制既得利益方一直在内部研讨的议题,不能不说,力量严重失衡。按汇丰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的说法,“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至300个基点(2.5%至3%),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存款利率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这触动了银行的核心利益。”
从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大方向而言,利率市场化理应是最基础的改革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国家会长期按照行政命令来配置金融资源。因此,在承上启下的“十二五”初期推行利率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