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苹果最新款手机iPhone4S正式在中国内地上市,引来“果粉”通宵排队等候,更引来大批“黄牛”,甚至有媒体发现部分“黄牛”组织百人团队来争抢。面对这场混战,苹果方面临时宣布暂停iPhone4S在零售店铺的销售。面对这一事件,业界颇有争论:究竟是企业的销售策略不当,还是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 笔者觉得,在苹果手机遭受抢购事件中,企业和消费者并不是问题的核心,“黄牛”现象才最值得关注。“黄牛”在市场上由来已久,比如曾经在襄阳路上拉客卖假的“黄牛”,倒卖月饼票、演唱会门票等各种有价证券的“黄牛”,春运中令不少农民工深恶痛绝的火车票“黄牛”等。这些年,“黄牛”更是频繁出现在看似普通的商业营销中,商场打折送券有“黄牛”,类似苹果手机这样的新品发布也有“黄牛”。可见,在扰乱市场秩序方面,“黄牛”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企业的营销方式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本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虽然笔者认为通宵排队非常不值得,但对于疯狂“果粉”来说,他们愿意接受苹果“饥饿营销”的游戏规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代表非正常消费的“黄牛”屡屡现身,破坏正常交易秩序,就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笔者也知道,“黄牛”的行为与那些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不同,查处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并非没有解决方法。比如,监管部门在打击那些倒卖有价证券的“黄牛”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比如,从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角度看,数百名“黄牛”聚众抢购某件产品,也可依法受到查处。监管部门还能通过全程追溯的方式,从“黄牛”的组织形式、采购到的商品或有价证券的最终去处等角度,根据市场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此类行为予以调查。 当然,企业也要在应对“黄牛”上有所作为。苹果此次临时决定暂停销售的做法虽然遭到部分消费者质疑,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一举措毕竟让那些“黄牛”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而企业也已意识到原有的销售方式并不适合有“黄牛”存在的市场。同样是“饥饿营销”,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秒杀”等方式来进行,只要“秒杀”的程序设置合理,就能抵挡住相当一部分“黄牛”;同样是“促销优惠”,企业如果选用没有实物的“电子积分券”或索性采取直接减价打折,也能让利用返券牟利的“黄牛”知难而退。 所以,与其怪企业“吊胃口”或消费者“不成熟”,还不如管一管“黄牛”问题,让“黄牛党”无计可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