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2日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加大治理PM2.5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PM2.5这个环境领域的专业词汇,已成为人人关心的当下“热词”,我国的PM2.5防治进程也因为人们的关心而提速。但普通人在关注PM2.5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我们所担心的大气污染正与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息息相关。 也许你每天开车上下班,汽车尾气就是PM.2.5;也许你抽烟,吐出的飘渺烟圈就是PM2.5;也许你家正在装修,瓷砖切割产生的粉尘就是PM2.5…… 随着PM2.5的神秘面纱一点点被揭开,人们更应该了解PM2.5的成因和来源。PM2.5是一种区域性复合污染,来源十分复杂,既包括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颗粒物,也包括其他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物,工业排放、建筑粉尘、机动车尾气等都是PM2.5的来源。 有人也许会说,相比较工业污染,个人吸烟之类所增加的PM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确,要想彻底解决PM2.5的污染问题,就需要切实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把我国的污染排放降下来。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PM2.5的“治本”之道。 但必须指出,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人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习惯虽然不直接产生PM2.5,却间接地导致了PM2.5的增加。 比如你也许并不注意随手关灯,殊不知,你浪费的每一千瓦时电产生过程中可能都需要燃烧煤,而火力发电正是PM2.5的重要污染源;比如你热衷于追逐各类新潮的电子产品,殊不知,你所淘汰的每一个手机、mp3,在其工业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PM2.5…… 每一个公民的行为方式,都有可能影响着大气质量,影响着PM2.5的浓度。因此,治理PM2.5最重要的约束力,也来自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现在做起,多种一棵树,少开一天车,减少吸烟,减少焚烧垃圾,切实改变消费方式,在一片蓝天下自由地呼吸清新空气将不会是奢望。 当然,治理PM2.5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英国的许多城市在上世纪40年代也曾经经历过灰霾天气,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才“找回蓝天”。美国早在1994年就宣布要增加PM2.5指标,到1997年才发布了PM2.5标准,而监测常规化直到2000年才实现。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认识了PM2.5,也了解了自己能为治理PM2.5做些什么。 热议PM2.5,正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自觉行动,从我做起,为治理PM2.5出一份力的氛围。PM2.5的治理,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场变革,也将是你、我、他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