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配套改革要跟上,才能保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顺利达到。政府在反垄断、结构性减税和新兴产业规划方面有很多安排,但我们仍难以寄望这些改革措施能很快见效,因为这些与政府利益结合十分紧密的政策若没有政府体制改革配套,通常是难以推进的,而今年又是换届年,很难预计在这个关键期间政府会推进自身体制的改革。因此今年推出的金融改革措施效果也将十分有限,金融政策以被动地化解金融风险,保证实体经济稳定运行为主。
近期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所以高调提出金融应服务实体经济,是因为深刻地认识到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爆发与经济虚实脱节有关。金融支持的信用扩张若过分脱离实体经济,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如信用货币冲击实体经济造成通货膨胀,金融资本利益过度膨胀侵蚀实体经济利益等,而这反过来遏制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脆弱性,最后导致实体经济的滑坡和金融风险的集中暴露。
因此,中央要求今后金融工作都应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顺势所趋。
而金融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今后如何改革才能适应这样要求呢?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金融机构更广泛的市场化改革。如推进金融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这意味着今后将有一大批各类民营金融机构诞生,这样可以促成更具有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结构以满足各类实体经济主体,尤其是较为弱势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第二,当前的金融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即更加重视直接融资的作用,原因在于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能够更好地选择实体经济中有前景的投资项目,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债券融资则能够以更加透明的方式监督、约束资金的使用,促进资金效率的提高,而这两者都将在未来几年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直接融资大发展的前提是相关的基础制度的完善,如就股票市场来说,今后改革的重点是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而就债市而言,国家信用体系平台的完善,更高效、统一债券市场建设将是重点。
第三,金融市场运行环境的市场化。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的重要前提条件还在于资金价格的市场化,以使得资金价格能够及时反映经济中各类实体的资金供求关系、风险溢价等。改革措施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就今年来看,汇价改革会更快些,如随着我国减顺差、促平衡目标的基本实现以及资本双向流动的逐渐开展,人民币单向升值的预期开始减弱,央行很可能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而利率市场化虽然初具条件,但由于今年银行治理结构和金融监管体制还待完善,目前仍难以有大的动作。
第四,宏观金融的稳定性。我们预计,今年这方面的重要举措包括:运用多种手段化解地方债务危机,以解除当前金融安全的隐患;为保证今年经济的稳定增长,货币政策将比去年有所放松,但总体仍较稳健,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将在14%~15%之间,以避免激化近年来货币超发引致的经济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提速,如下半年银行业将实施被誉为巴塞尔协议Ⅲ“中国版”的监管新规,以建立银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全面审慎风险监管体系。
而我们认为,要想使金融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仅有上面的金融改革措施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实体经济自身同步的改革,原因在于:若实体经济自身市场化程度较高,要素配置不合理,就很难指望金融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方面的典型事例颇多。由于不少垄断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干预经济现象严重,因此大量资金的投入受到限制,也就容易造成实体经济的冷热不均,如权利要素集中的经济领域热,影响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实体经济处于经济旧周期向新周期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经济的收益率低下以及新经济不完全确定的盈利前景,大量资金将难以进入,容易产生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现象,因此为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政府就必须出台更多激励措施,如对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加快社会创新体系的形成,鼓励更多的资金能参与到经济的创新活动过程中。
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部署还是比较全面的,如今年将迎来诸多垄断领域的改革关键时期,如铁路、公立医院等,这将有助于拓宽民间资本的运用空间;今年也将大规模实施各类结构性减税措施和战略新兴产业规划,这将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但我们仍难以寄望这些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能很快见效,因为这些与政府利益结合十分紧密的经济政策若没有政府体制改革配套,通常是难以推进的,而2012年又是政府换届年,很难预计以维稳为核心的政府会在这个关键期间推进自身体制的改革。因此2012年推出的金融改革措施效果也将十分有限,金融政策以被动地化解金融风险、保证实体经济稳定运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