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欧盟境内共有143台核电机组运行,发电量约占欧盟总电量的1/3,满足其约15%的能源需求,对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的欧盟而言至关重要。福岛核事故以来,核电厂密集的欧洲再受强烈震动,欧盟理事会、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围绕核电政策展开空前热烈的讨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可谓高潮迭起,余波难平。 首先,各国核电政策立场进一步分化。核能在欧洲内部长期存在争议,尤其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欧洲弃核呼声愈加高涨,反核运动风起云涌,各国都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以环保、反核为旗帜的政党及社会团体。福岛核事故后,绿党势力强大的德国率先宣布放弃核电,意大利随后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放弃重建核电。2011年11月,比利时各政党就有条件关闭该国两座正在使用的核电厂达成一致。而英、法作为欧盟核电大户,政府首脑均在第一时间表态支持核电,英国还宣布兴建8个新核电机组,迎接“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核能复兴”;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和波兰4国总统2011年10月会晤时,也一致支持开发利用核能,认为在中东欧地区核能作用暂时还无法替代。总体来看,少数欧洲国家退出核电在所难免,但坚持核电的国家也理由充分,未来“挺核”、“弃核”两大阵营渐行渐远势在必然。 其次,全力提升核安全水平成欧盟共识。在福岛核事故前,欧盟因核电起步早,又受益于政治一体化,地区核安全机制较为成熟。欧盟设有“西欧核监管者协会”和“欧洲核安全监管组织”,负责在欧盟范围内协调核安全监管。2009年,欧盟理事会还通过指令,对国际核安全标准进行法律保障。福岛核事故后,欧盟率先推动核电站压力测试,于6月1日正式启动,并在2011年11月底发布中期调查报告,提出加强成员国核安全协调、在欧盟层面加强核安全法规、提高各国监管机构独立性等重点议题。总之,即便德国、比利时等国宣布退出核电,其核电厂也都至少要运营至2020年,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提升核安全水平、消除核电隐患这一点上,欧盟国家并无本质分歧,也必将成为未来各国核能政策的重要基础。 其三,核电信任危机持续发酵,政治影响逐步显现。福岛核事故前,法国等欧洲国家核安全监管体系严密、透明度高,多年来公众对核电较为支持。但福岛核事故后,欧盟各国反核游行示威活动不断,公众的核安全感大幅滑坡。如法国政府虽力陈其核设施安全无虞,但2011年9月马库勒核废料处理中心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多人死伤。欧盟中期调查报告宣称,欧盟没有核电厂因安全问题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或停止运营后,“绿色和平组织”表示强烈不满,于2011年12月5日派多名成员潜入法国两座核电厂中心地带,用实际行动证明欧盟核电厂存在安全隐患。此外,2011年11月底,法、德核废料运输专列遭沿线反核人士卧轨等激烈方式干扰,迫使两国调动数万警力加以保护。此类对抗性行动或会加剧公众对核能企业及政府监管机构的信任危机,进而将社会压力转为政治压力。如支持核电发展一向是法国朝野少有的政治共识,但2011年11月,法国反对党社会党与绿党宣布将联合发起行动减少法国对核能的依赖,力争到2025年关闭24座核反应堆,反映了法国民意消长的政治影响。 欧洲围绕核电的种种争议和行动,也折射出当前世界核电发展的困境。发达国家严重依赖核能,但机组老化问题严重,如欧盟143个反应堆中有48台堆龄超过30年,近期面临退役问题。这些机组技术落后,一旦延寿,安全风险较大;如按期退役又需新建机组填补缺口,势必面临强大公众压力。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增速快,需要发展替代能源来保证能源安全,况且核电技术成熟,又能做到清洁低碳,自然很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核电是一把双刃剑,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确保现有及未来核电机组的绝对安全,防止严重影响环境的核事故再度发生,应成为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与核能行业的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核电发展才有希望,才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