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牛市,或是熊市,A股大银行股总是低价股的代名词。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大银行股的股价形象与其世界大银行地位相匹配呢?不妨借鉴花旗银行的“缩股”做法。
从次贷危机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花旗银行成为危机的制造者和直接受害者。次贷危机前,花旗银行的股价高达五六十美元;金融危机后,花旗银行股价直线下跌,2009年3月5日,当道琼斯指数跌至本轮熊市最低点时,花旗银行股价跌破1美元,盘中最低探至97美分。后来虽然市场触底反弹,但花旗银行的股价却始终徘徊于三、五美元之间,这与跨国大银行的股价形象和股价地位极不相称。
为此,2011年5月9日,花旗银行正式对公司股份进行缩股处理:每10股缩为1股,总股本缩小为原来的1/10。缩股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4.52美元,缩股后首个交易日收盘价为44.16美元。由于花旗银行出手管理公司股价“形象”,其股价一下子又从垃圾股形象提升至大盘绩优蓝筹股地位。事实上,缩股或拆股只是影响“每股”财务指标及股价形象,但它并不改变公司股票总市值,也不改变其作为投资判断标准的市盈率和市净率。
其实,几乎所有主流股市都是允许上市公司自主“拆股”或“缩股”的,在这些市场上,上市公司都十分注重本公司的股价“形象”管理。因为在成熟的市场上,低价股就是垃圾股的代名词。这也是为什么它们设有“1美元退市标准”的原因所在,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市场和投资者的表现:你是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比如,在香港市场,银行股一般都是蓝筹股的代名词(当然,内地的银行股例外),因为它们的股价总是维持在与其国际地位相当的高度,即便在港股持续走熊的今天,银行股的股价仍处高位不倒。
与此相反,市值排名世界前十大的中国内地银行股,其股价形象却是不敢恭维。
笔者建议,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字头的上市公司,也应该注意其股价的“形象”管理,让它们真正拥有与蓝筹股相匹配的股价“形象”。事实上,A股市场目前既有面值为1元的股票,也有面值为0.1元的股票,也就是说,由于A股市场并不强制要求股票面值统一,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已具备自主“拆股”或“缩股”的制度基础。
笔者建议:在“一元退市标准”引入创业板的同时,应该允许上市公司自主地“拆股”或“缩股”,这就如同我们允许绩优公司或绩差公司都可以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一样。到那时,中国股市的“一元退市标准”才会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