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卖场超市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已成为业内“潜规则”。元旦节前,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五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在全国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工作。 事实上,当各种进场收费成为卖场超市主要收入来源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以购销差价为生的零售企业了。更为关键的是,卖场凭借强势地位向供货商大肆收费之风愈演愈烈,不仅侵犯到了上下游主体的切身利益,而且也让自己沉迷于此不思进取,最终很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如今,“进超市是找死,不进超市是等死”已成为供货商们的无奈感叹。因为他们的产品要走进大型超市的柜台,就必须支付进场费、返利费、信息管理费等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更有甚者,超市新店面的装修经费、商品推销上架工作人员的聘用也需要供货商“出血”。业内数据显示,这些费率占到了商品销售终端价格的25%-40%左右,供货商的盈利空间由此受到严重打压,甚至是无利可图。当然,即便如此,许多供货商还是为能走进商场而做出多方让步,毕竟各大卖场超市高收费行为有其强势市场地位给予支撑。 需要提及的是,当国内大型卖场超市逐步蜕化为零售物业的管理者之时,不仅供货商利益难以保障,就连终端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受到了侵蚀。包括康师傅断供事件、染色馒头事件虽然起因不同,但却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消费者在卖场超市接触的商品不一定就是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品质也要视供货商的“良心”而定。渐次摒弃赚取购销差价经营模式的各大卖场超市,正在成为“甩手掌柜”,衡量供货商的标尺也更多向缴费标准靠拢了。 其实,在乱收费行为遭遇外界口诛笔伐之时,各大卖场超市自己也应当冷静思考一下未来发展之路。虽然零售商坐地收费远比自购自销来得轻松惬意,但凭借这种捷径获得的规模膨胀必然会天生带有瑕疵。更何况,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快递服务不断完善,网络购物已然受到年轻白领的追捧。这种不出家门便可轻松消费的模式,因其商品信息丰富、价格透明、客户评价客观、与商家交流较为充分而逐步占据零售市场。而许多品牌供货商也正在尝试通过网店形式打开销售大门。在网购对传统零售业已形成冲击的当下,如果卖场超市还一味沉迷于依靠强势收费赚钱,那么其生命力必不会长久。 在零售业乱收费“潜规则”已人所共知之时,意味着其获利捷径或将走向尽头。零售企业与其在诟病声中沉沦,不如自我革新,做一棵零售业常青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