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前不久的连续跌停后,近几日人民币境内即期市场又迎来了连续的大幅上涨。27日的官方中间价也是在时隔7周后,以1美元对6.3152元的价格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此事再度引起关注,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显示,多家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将此消息列为头条。 不过,若回顾一下11月30日开始的那12个交易日,也不难发现,尽管这段时间人民币中间价6升6降,并累计走高166个基点,但境内即期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却依旧触及了盘中交易区间下限。同时,在没有涨跌停限制的离岸市场,其与在岸价格之间出现了300-400个基点的价差。 时过境迁,最近3个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连续上涨,境内即期也同时走强。市场风向标似乎一下子发生了转变——有人说年末人民币将重现强势升值,有人说前期的贬值预期已经扭转,还有人说双向波动已日渐成型。事实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造成前段时间人民币跌停一幕屡屡上演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美元避险需求急剧上升、国内经济下滑担忧加重以及由此导致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抬头等。而在迄今为止的短短数日内,上述因素并未出现明显转变。 发生转变的,或许只是市场“久跌必涨”心理和央行“迟来”的表态。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此前的盘中跌停,并未实际造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相反其即期汇价甚至出现了数十基点的升值。央行的表态,也仅仅是我国汇率制度仍将是有序和渐进升值的“老调重弹”。 与此前中间价上涨而盘中交易价格下跌类似,近几日人民币汇率的“逆转”也是盘中价格先于中间价走升,市场心态依旧没有从单边预期中跳出来。数据显示,12月16日(连续跌停态势结束后的首日)即期人民币汇率最高攀至6.3294并创新高,较前一日大幅走高434个基点,而中间价仅上涨69个基点;19日即期收盘6.3378上涨106个基点并创新高,中间价升幅仅49个基点;再经历23日与26日两日收盘连续刷新高点后,27日中间价才用碎步的方式,姗姗来迟出现近7周以来的高点。 市场的方向在哪儿?中国央行的态度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常识告诉我们,相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等而言,汇率制度的变化总是最为缓慢的。因为任何一国的货币汇率,无一例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关键因素。除了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直接关联外,它与企业的延续和发展、劳动力就业及社会稳定等国计民生问题之间,都是唇齿关系,马虎不得。 而处于“发育初期”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尽管仍缺乏深度和广度,尽管仍易于遭到外资及其舆论的“绑架”,以及在短时期内仍难以摆脱“一边倒预期”的控制,但可以相信人民币不会贬值,因为这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按照既定的缓慢有序升值步伐,并逐步增大双向波动,将成为可以期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