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有关薪酬、年终奖的话题又热了起来。而话题一挨涨薪,不少企业就紧张,一怕人才留不住,二怕成本又抬高。但该调涨的总归是要调涨的,规律使然。 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透露,深圳计划明年1月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涨幅有望达15%。事实上,准备再次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远非深圳一地,大多数地方也在紧锣密鼓,准备以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应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用工荒”。现在的问题是,随着工资水平的持续攀升,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还能保持吗?这也正是诸多企业对劳动者涨薪顾虑重重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开始出现了较快速度的上升。以制造业为例,从2003年到2008年,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从12671元上升到24404元,五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劳动者报酬提高还表现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性收入的增加,特别是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开始执行后,制造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范围有所扩大,福利水平有明显提高。在最低工资标准方面,2010年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幅度超过了20%。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将努力达到平均工资的40%的目标。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些产业出现了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地区转移的势头。种种迹象表明,已经有不少东部企业为规避投资风险,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考察甚至建厂。有数据显示,越南已成为继大陆之后台商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居越南境外投资第一位,近几年来,这种势头只会增加不会减弱。针对东部加工制造企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新趋势,有人担忧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丧失。 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总体而言,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下的现实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上通常用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GDP的比例来衡量保障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大约只相当于人均GDP的40%,其中像北京、上海这样一些最发达的城市也不到5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0%。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工资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努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也势在必行。据测算,在中国2009年上市公司中所有制造业企业中,劳动力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仅为8.9%。相比较而言,1955-2009年日本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平均为17.75%。 另一方面,除了数量上的优势之外,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相对东南亚一些国家来说也具有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劳动力素质虽然总体依然偏低,但已经培养出一批具有熟练劳动技能和掌握一定生产管理技巧的劳动力队伍。当然,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是支撑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又一个重要法宝。 基于上述判断,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依然要从劳动力丰富而且廉价的比较优势出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盲目地放弃“制造大国”的战略定位。事实上,在投资环境评价中,劳动力成本只是投资成本中的一部分。一项针对全球数百家跨国企业的问卷调查反馈表明,吸引跨国企业投资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市场机会、政治风险和法律环境。工资水平排在第五,与工资水平重要性相近的是劳资关系和税收优惠。另一项针对1500家在华外资企业的调查显示,为抵消沿海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大多数外资企业仍然选择继续向中国内地进行产业转移。 因此,在当前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依然低下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不应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相反,应该在保持劳动者工资适度上涨、改善劳动者福利保障方面采取更多更积极的措施。唯有如此,中国的比较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在产业发展和就业增加方面找到更好的契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