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府掌控得力和提前布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即便在2012年下行,也不会出现断崖式硬着陆,反而为倒逼经济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是,外围形势和国内传统投资主体去杠杆对于经济形势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前所未有之大,同时,也不可小觑经济快速回落甚至失速的风险。因此,近期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着力点是扩大内需,重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国家提出稳增长的调控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与安排,意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驱动力向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内需转变的平稳过渡,这折射出我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一贯战略。 经济增长路径和动力结构转换需要制度性的突破和革新,实现向私人消费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转型关系到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而具有较长的阵痛期,但30年高速增长已经触及“天花板”,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再重蹈“十一五”没能实现提升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比既定目标之覆辙了。因此,尽管国家提出2012年要将适度投资增长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但这种投资必须是能够衔接到消费和提升边际消费倾向的投资,主要局限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市政、能源、服务业、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等。笔者认为,这里面保障房的作用最大。 保障房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投资。从消费看,房价快速上涨开始于2003年,而保障房真正大规模建设始于2010年。因此,大规模累积的无房人群只能以持续储蓄来实现购房,大中城市中消费弹性大的中低收入人群面对的房价收入比一般都高于15倍,月供/收入比一般超过50%。“衣食住行”中“住”的开支最大,这是制约居民消费增加的要害。此外,城镇化带来的新增消费是实现消费占GDP比重台阶式上升的驱动力,但目前高房价已成为阻碍城镇化的直接原因,也是制约消费的直接原因。保障房的大规模供应本质上是对近年来住房支出不断挤压消费增长的纠偏,其所释放出来的补偿性消费势能是巨大的,也能够保持消费的可持续性,对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最为明显;再从投资看,与一般商品房开发投资一样,保障房开发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特别是能够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的情况下,帮助钢铁、水泥、建材和机械等行业消化产能过剩,也符合管理层最近提出的“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的投资标的限制。此外,从国家最近一直强调的“最大内需在城镇化”的战略看,高房价和居无定所是表皮城镇化和城镇化建设泡沫的原因之一。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和供应首先将城镇化的主体——外来人口从飘忽于城镇和农村之间落到了实处,有助于解决表皮城镇化和城镇化建设泡沫问题,后续的城镇基础和市政设施建设有据可循。 但目前保障房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到位。一是规模不到位,2010-2011年累计新开工的1600万套保障房竣工率不到20%;二是资金不到位,2011年新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有很多只停留在打桩阶段;三是质量和分配的公平性不到位。可喜的是,管理层已经在保障房建设进度约束、质量监管和分配环节有实质性的动作,超10万亿的财政收入和积极的支出政策也提供了保障,保障房有望在稳增长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