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穷人经济学”成为热词。不仅民众、学者热议,期盼出现铁肩担道义的穷人经济学家,连政府高层也附和着“穷人经济学”。
非常肯定的是,经济学里根本就没有“穷人经济学”这门学科。“穷人经济学”得以浮出台面,记忆中始于华远地产任志强先生两三年前有关“房地产商是为富人盖房子的,穷人就应该买不起房”的言论。其后,一些社会名人不时发表有关言论,刺痛了民众的神经。比如联想柳传志先生在谈到欧债危机时也说过这样的话:“欧洲过度福利养懒人,不希望该风气传染中国。”有人认为这成了政府不为民众谋福利、不关心穷人的依据。而李稻葵先生在解释房地产形势时说过的“若北上广房价下降10%,会带来更大社会问题,刚买房的年轻人一定会抱怨”的话,也成了他为富人帮腔、不顾穷人利益的铁证。在很多人看来,既有的经济学家与意见领袖大多是为富人说话的,他们所掌握的理论也是为富人服务的理论。而改革开放30年来,利益集团绑架经济学家,让经济学家为他们代言,似乎是普遍现象。由此,“穷人经济学”的呼声越来越高了。
经济学,本质上就是透视大众经济行为、探寻经济规律的学说。其核心是研究稀缺条件下的行为选择。因此,成本与收益,或者说,行为偏好与代价,是支撑这门学科的基石。在这样的语境下,不管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也不管是亿万富豪,还是叮当响的穷人,都追求“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都不能违背“需求上升、价格上涨”的基本规律;当某种商品价格高涨时,都会限制自己的欲望,或者选择其他替代品。可以说,在经济规律面前,就像在万有引力定律面前一样,人人都是平等的。
我们看到了“穷人经济学”的大旗在空中迎风飘扬,也看到了对“穷人经济学”那期盼的眼神以及无数的呐喊,但是不知道在穷人经济学的鼓吹者心里到底什么是穷人经济学。从鼓吹者的言辞里,我们大体可以猜测他们的些许诉求:工作不像现在这样辛苦,工资不像现在这样低廉,房价不像现在这样高企,福利不像现在这样寒碜,物价不像现在这样昂贵,通胀不像现在这样猖狂……其实,这不仅仅是穷人的诉求,也是普罗大众的共同心愿。
如果单单对穷人另眼看待,让他们工资收入多一点,购买商品时物价便宜一点,享受的福利好一点,那么,接下来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多出的工资哪里来?便宜的商品谁供应?优厚的福利谁提供?就社会财富而言,政府不是生产者。在这样的框架下,你多得一点,必定有人会少得一点。这正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因此,要解释穷人面临的这些困境,不需要什么“穷人经济学”。当然,如果“穷人经济学”能够另辟蹊径,不费代价地解决上述困难,那么,对于这样的经济学,没有人会说三道四。
对于穷人面临的经济困境,历来不乏同情之心、体恤之人,不仅政界如此,正宗的经济学家队伍里也是这样。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是这样。就经济学而言,我们熟悉的为穷人说话、帮腔的理论非常多,诸如最低工资理论、贸易保护理论、福利理论、物价管制理论、房租天花板理论、火车票实名制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虽然缘起不同,内容有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面上都是为了低收入者,让他们得其所愿,但实际上是不可能落实的空头支票,或者是变换手法让其他人暂时替代而最终危害穷人的政治花招。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提倡最低工资立法,将低工资归咎于老板的黑心肠,鼓励工人与老板对抗,以争取更高的工资收入。但是,实际情况反复表明,低收入与政府对企业的过度税收联系更紧密,低收入与劳动者低学历以及低劳动技能关系更大,低收入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有着更深刻的渊源。而这样的低收入恰恰是政府的不当行径或不作为所致,将这些怪罪于企业头上,是完完全全的颠倒黑白。在这样的条件下,当政府实施最低工资时,企业的反应无非是:1、尽量减少用工量;2、降低其他看不见的非直接工资支出;3、关门歇业,另谋他途。企业如此反应的结果可以归纳如下:1、总体就业量不仅不会增加,还会减少;2、就业者的表面工资增加了,但总体福利不会增加;3、低于最低工资的劳动岗位会消失,更低收入者就业无门。
其他诸如贸易保护理论、物价管制理论等,也是从维护穷人利益出发的,但最终都要由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多数穷人埋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表面上有利于穷人的政策,其实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穷人的处境。这样的理论与政策难以逃脱基本的经济学规律的约束,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不过,我们终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穷人的不堪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解决办法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不仅经济理论界有分歧,实际经济部门也有不同看法。不过,经济学家在这些问题上明显有两派:一是客观理性的科学派;一是半拉子的假道学派。按照黑兹利特的说法,后者只看表象,不看实质;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考虑局部,不考虑全部。上述貌似眷顾穷人的政策主张都有这样的特性。而政府部门之所以大力倡导一些看起来对穷人有利的政策主张,其根源还是接受了那些半拉子的经济理论。
众所周知,有市场的地方就有市场失灵,这既是市场固有的缺陷,也是政府干预的理由。不过,对于政府干预,我们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政府干预的地方,也就有干预失灵。所不同的是,一旦干预失灵,更缺乏再相对应的力量来矫正。因此,现实中,对穷人利益威胁最大的往往不是市场,而是不恰当的政府干预。
市场是经济生活的基础性力量,也是民众可以自主释放活力的地方。因此,市场的力量是穷人的力量,是穷人改善自己利益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