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末外汇占款余额为24.459万亿元,较上月下降279亿元,外汇占款连续两个月负增长。笔者认为,外汇占款并非异常下降,而是反映出人民币和外币之间的资金偏好,安全性、获利性是决定资金全球流向的主要因素。 外汇占款作为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一并构成了M2余额的变动。实际上,外汇占款反映的是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资金偏好博弈。资金偏好人民币,外汇占款自然增加;如果偏好发生逆转,那么外汇占款自然会下降。偏好人民币还是外币,最终取决于资产的盈利预期,主要包括货币升值预期以及资产获利预期。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后者则是人民币与外币之间利差或者楼市、股市上涨预期。 从套利资金的取向来讲,货币升值预期占主导地位,资产获利预期居于其次。一旦币值预期比较稳定,投机资金就会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的因素,或者等二者趋势一致,才会形成投资决策。实际上,预期中国经济放缓或者房地产市场可能“硬着陆”,并不会改变资金对人民币的偏好。否则,我们无法解释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资金的数次回流。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资金的全球流向?一是安全性,二是获利性。欧债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指数显著反弹,美元资产受到追捧,这就是典型的资金追逐安全性的例子。而明年一季度欧债陆续到期,偿付风险也使得部分资金开始回流欧元区,不排除当前外汇占款的下降与此有关。获利性方面,资金流向也与投资币种升值还是贬值预期密不可分。 央行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而年初拟定的M2增速目标是16%,大幅低于预期。究其原因,除了对超发货币矫枉过正的政策紧缩外,部分与外汇占款下降有关。11月,M2实际增长了8700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了5622亿元。在外汇占款可能下滑的背景下,M2增速很难有较大突破。 此外,11月30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未必与外汇占款下降有关,极有可能是配合全球六大央行的一致行动。在12月5日释放大约3500亿元流动性后,12月6日央行发行500亿元一年期央票,12月13日再度发行380亿元一年期央票,对冲流动性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贷存比显然才是放贷能力的掣肘,与存款准备金率是否下调关系并不大。因此,11月外汇占款继续下降,并不会引致存款准备金率的再度下调。 应该说,外汇占款的下降,对存款影响会十分显著。11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247亿元,同比少增2626亿元。央行或许已部分认识到外汇占款下降,与人民币近期的贬值预期有关。 虽然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已大为削弱,但人民币双边波动预期将逐步改变外汇占款的趋势性变化。在下降数月之后,外汇占款有可能重回正常轨道,并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双向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