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GDP在世界排名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收入世界排名为第127名,经济效率却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我国GDP增长“高速度、低质量”的问题日渐突显。最近,中科院《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首次完成了全国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质量排名,提出了“中国GDP质量指数”,这无疑具有统计改进和实践导向价值。虽然“中国GDP质量指数”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但仍然是侧重在统计核算和评价的层面。这就需要从GDP在核算中的缺陷、GDP质量的决定因素即GDP质量的源头等方面科学认识,树立提高GDP质量的根本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观念。
自从1985年国家统计局建立起相应的核算制度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成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和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内在缺陷逐步暴露出来。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太粗,满足不了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分析的需要;不能很好地反映近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为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等。
关于GDP使用上出现的认识偏向,综合学术界和经济工作实际方面的观点,主要有以下论点和新的探索:一是认为资源环境成本未能计算其中而不能评价和引导可持续发展。因此,单纯用GDP不能全面评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增加资源环境指标进行评价,或者提出了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的核算方法等有益的探索,即提出剔除资源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二是认为GDP不能统一衡量评价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因而仅仅用GDP总量及其增长率来评价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和领导干部的政绩,是不全面的。因而需要增加其他指标综合评价。三是认为GDP不能全面衡量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由此提出了在运用GDP评价时,还要考虑设计幸福指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等加以衡量。
综合主要的论点,其认识偏向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GDP核算指标构成存在的部分缺陷,而出现不使用或少使用GDP指标的倾向,另一类观点是发现GDP缺陷或应用缺陷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补充方法,较为辨证。提出这些观点的实践根源,主要是使用这一指标时,GDP与反映的实际不相完全符合,评价结论与评价对象实践不相吻合,GDP目标与创造GDP的过程不相统一,也就是存在着GDP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种种矛盾。克服GDP运用上的认识偏向,有两个方面的途径:一是不断完善GDP指标,这需要继续探索GDP指标的核算方法,完善统计制度和加强统计工作,并且探索补充GDP指标不足提出相关组合指数进行有关评价;另一方面,是着眼于提高GDP质量的源头,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这个根本环节,也就是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于GDP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以替代GDP的指标。在较长时期内,我们仍然要继续使用GDP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探索补充组合性的评价指标或指数外,要把提高GDP质量的努力放在源头上。
1、要把战略思维与市场思维结合起来。避免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使GDP的创造,从战略决策、产业布局决策、项目摆布决策、生产市场决策等这些决策环节实现资源配置高效化、可持续化,在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基础上提高GDP质量。
2、要把投资总量扩张与注重投资效率结合起来。由于投资拉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支撑GDP增速的主要力量是靠投资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投资效率,使GDP质量从投资源头上得到提高。
3、要把增强核心竟争力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核心作用。尤其要以科技支撑引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实现重点突破和持续攻关,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使GDP质量的提高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