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日子。这一天,A股十年前那轮牛市的最高点2245点,被重重跌破,上证指数十年来涨幅为负;也是在这一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这次会议将“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确定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方针。如果说,前者让人感到心情郁闷,那么,后者则给我们带来憧憬与希望。 “十年一觉股市梦。”昨日,以此为标题的一篇评论文章被各大财经网站转载,引发无数网友跟帖附会。与此同时,证券分析师向股民鞠躬道歉、基金公司老总炮轰“圈钱市”、知名投资咨询机构高呼“A股长期价值投资彻底破产”等新闻事件纷纷曝光。凡此种种,虽然有情绪化的牢骚成分,但也真实地表达了中国投资者对于A股恨铁不成钢的心声。在股市长期低迷的当下,这些言论和事件应该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善待,而不能简单地斥之为“非理性骚动”。 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领跑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3倍,民众收入也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中国“金融脱媒”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民众有能力为众多上市公司提供融资的根本前提。但遗憾的是,为中国“金融脱媒”做出重大贡献的绝大多数投资者不但没有从股市中获得回报,反而亏损累累。自中国股市诞生以来,“七亏二平一赚”一直是投资者挥之不去的“魔咒”。特别是2010年以来,由于中国股市与经济过度背离的诡异走势,股市投资者的亏损比例竟然逼近九成!总体上看,中国股市丧失了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对此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股市既有融资功能,也有投资功能,两者不可或缺。放眼世界,在欧美等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地区,股市的这两种基本功能可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最终达致融资方和投资者的共赢局面。而在中国股市,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严重失衡,重融资、轻回报成为A股的重大缺陷,尤其是最近几年,天量首发募资(IPO)和再融资的大戏在A股市场频频上演,而投资者却很难获得与自己的付出相称的分红或股价上涨等方面的回报。公正地讲,除了融资得手的上市公司、赚取承销保荐费和交易佣金的券商、收取管理费的基金公司、收取金融机构会员费与交易佣金的交易所、收取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政府、以低价获得IPO公司原始股的利益集团、内幕交易知情人和极少数投资幸运儿外,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A股的输家。更进一步讲,A股市场上的那极少一部分暂时的赢家,其获利是建立在绝大多数投资者被盘剥甚至被欺骗的痛苦之上,这种畸形的丛林博弈关系,最终会导致前者被后者彻底抛弃,从而导致满盘皆输。这是必须予以警惕和防范的最坏的结局。 对于疾病丛生的中国股市,监管层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治理。从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到监管队伍的持续加强,从投资者教育的日益深入到重拳打击违法违规交易,都可以看到监管层改善股市生态的努力已然取得成效。近期履新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对于中国股市的沉疴顽疾有充分清醒的认识,并提出了“市场化、法治化、公开化、国际化”的疗方。与此相应,包括强化上市公司分红、打击内幕交易、改变IPO市盈率过高局面在内的一系列监管新政密集推出,给鱼龙混杂、暗藏污垢的A股市场送来阵阵激浊扬清之风。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股市告别跛足、去除沉疴,从而最终强筋健骨的希望。而股市的强筋健骨,也是中国得以有效提振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条件。 目前,中国的股民总数已经超过1亿。这1亿多具有风险投资意识的股民中,包含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生力军和中国社会的稳定器——中产阶层。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要想提振内需,关键在于提升并释放中产阶层的购买力。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确定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方针,并提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其中已经包含壮大中产阶层的发展理念。不必讳言的是,自2008年迄今的漫长熊市让中国股民的财富巨幅缩水,给成长的中产阶层以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日益飙升的房价也极大压制了中产阶层的消费意愿。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内需难以有效提振,经济转型进展缓慢。因此,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迫在眉睫。如果股市不能创造财富效应,反而沦为吞噬财富的黑洞,“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进而提升中产阶层的购买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提振内需、实现经济转型的愿景也会随之延误。 在股市生态恶劣、行情极度疲软的当下,监管层正在奋发有为,力图标本兼治;各界有识之士亦在以永不放弃之心为股市向好振臂高呼,积极建言献策。正所谓:人心不死,股市不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殷切地希望,既往的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实施的“金融脱媒”,能够在内涵上予以完善,矫正其过度偏爱融资方的倾向,而应兼顾投资者的利益与合理的回报诉求。我们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决议中,有“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这一提法,但其细化内涵到底为何,目前尚不得而知。期待积极的股市政策,能成为这一提法中的应有之义。果如是,不仅是股市之幸,也是民生之幸,更是中国经济转型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