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在明确明年宏观经济五大任务以及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下,“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了此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可以说这既是践行“十二五”时期向扩大内需转变的重要举措,也表明中国正力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变财富分配失衡,推动中国经济从“国富”向“民富”转型的新起点。
回顾中国经济30多年的发展历程,摆脱“贫困陷阱”,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是十分成功的。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正赶上了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中国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不仅使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也实现了向以外需为驱动的生产型大国的第一次转型。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其中内需发展失衡是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核心。而导致我国内需长期迟迟难以启动、最终消费不足,则与初次分配和二次再分配环节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直接相关。在初步分配中,目前存在“劳动收入在GNI(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低”以及“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比重低”的“三低”现象;造成再分配环节对居民收入的“逆调节”问题较为突出。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未跟上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这是制约内需增长的根本因素。
当前,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超人预料,其前景更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何去何从?国家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变收入分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就是剑指矛盾要害,抓住了“牛鼻子”。
把蛋糕做大还要分好蛋糕,“民富优先”的更大意义在于政府让利,这势必要求提高居民收入,从而降低政府所得在GDP中的比重。这些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要远远超过工资收入性增长,今年中国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规模几成定局。如果考虑到我国13亿人口,超10万亿的财政收入平均到个人数量并不多,而如果考虑到财政的公共福利投入则还有更大的空间。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合计达到59601.8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66.3%。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结构,如何把政府的可支配收入转化为居民可直接支配的收入,如何通过全面降低宏观税负真正做到“还富于民”,如何真正落实提高“中等收入比重”的承诺,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中国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以往的国家盈利模式正面临着深度转型的重大挑战,它将涉及一国整体的发展路径和动力结构的转换,而从“国富”到“民富”的二次转型,不仅能够释放出更大的内需活力,也将是中国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