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欧盟峰会上背离,其实反映了一个根本问题:欧元区问题解决方案如何兼顾成员国国家利益以及欧盟整体利益? 最近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峰会被誉为“拯救欧元的最后希望”,如今看来这一希望虽然离完美实现尚有距离,但是却朝正确方向迈出不小的一步。 根据最新决议,欧盟峰会同意对欧元区违反赤字限定的国家进行自动制裁,除非四分之三的成员国反对行动,并同意把强调预算平衡的新财政协议写入各国宪法,借此促进进一步的财政纪律;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也同意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注入2000亿欧元,并且提前启动欧洲稳定机制(ESM)。 这一结果看起来接近完美。毕竟欧盟27国中,已经有26国同意修改欧盟条约。但值得一提的是,27个成员国唯一没有同意修改欧盟条约的国家,却是英国。 从历史来看,英国与传统欧洲大陆的分庭抗礼并不是第一次,这或许从英国不愿意加入欧元区即可看出。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英国的缺席,却使得欧元区未来的道路充满崎岖。 英国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其位列欧盟内部大型经济体之一,也不在于英国同欧盟国家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量50%以上,而在于心态。英国一方面希望维持在欧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对欧元之类的统一安排敬而远之,加上面临国内保守主义等政治压力,英国在欧债危机之中心态矛盾,发挥空间备受局限。 如果欧盟与英国未来在欧元区走向问题上继续各自为政,那么将是两败俱伤的结果:欧盟会失去一个财政状况良好的大国作为支撑,英国的榜样作用也会使得欧元区离心力加强;对英国而言,如果其他欧盟国家一旦形成财政联盟,英国徘徊其外,不仅其可能失去不菲的出口市场,还会在经济以及政治方面失去更多,彼此也会加快分离的速度。 也正是基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穆迪预计将在明年第一季度重审欧盟债券评级,继其降低法国三大银行评级之后,对于欧元区而言,这又是一把不知何时会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进一步看,英国在欧盟峰会上背离,其实也反映了一个根本问题:欧元区问题解决方案如何兼顾成员国国家利益以及欧盟整体利益? 正如卡梅伦在欧盟峰会最后的表态,如果欧盟成员国身份符合英国利益,只要这一点不变,那么他就会支持英国留在欧盟——这一立场听起来显然比起单纯拒绝理性得多,但是如何使得这一点显而易见,英国以及欧盟都需要再做出更多努力,通过更多改革给予市场更多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