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4天的马拉松会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下称《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终于落下帷幕。和以往的气候大会不一样,本次大会在两个关键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一是通过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二是启动绿色气候基金,使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在资金、技术方面切实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不过,尽管德班大会成果积极,但远难称完美,仍留下问题待明年的卡塔尔气候大会解决。 大会所获成果对发展中国家总体有利。在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力争下,大会通过的文件没有使用欧盟提出的“路线图”、“法律效力”等词句,而改为“进程”和“法律框架”;明确了绿色气候基金的资金来源将以西方的政府资金为主,企业投资为辅,而发展中国家将在自愿的原则下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会上,美国和欧盟的分歧正在加剧,而且愈加公开化。欧盟代表赫泽高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批评美国在气候变暖问题上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她说,欧盟在控制气候变暖问题上正在发挥“领导人”的角色,欧盟和美国渐行渐远。 美国对欧盟则采取了避其锋芒、迂回应对的策略。美国气候谈判特使斯特恩先是对欧盟的“路线图”表示不感兴趣,甚至说“路线图”的提法本身就有问题,但后来又模糊地表示支持,称美国也希望建立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机制。但就在斯特恩表态的当天,美国国务院澄清说,这并不意味美国已同意加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 针对欧盟提出了绿色气候基金应尽快建立的要求,美国没有反对,但同时又以基金的透明度、管理模式和资金来源不符合美国要求为由,阻挠基金尽快成立。 美国和欧盟之所以一个保守一个积极,背后都有深刻的利益动机。美国不愿意为减排指标而牺牲利益,而欧盟却试图利用减排指标和其成熟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谋取利益。然而这种差别,使欧盟在第二承诺期上与发展中国家找到了更多共同语言。最终,各方使美国成为了气候谈判中的一个“孤立者”。 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此次大会上难免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根据记者收集的反应,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字:坚持原则、有所作为、游刃有余、把握得当。 中国代表在会上的发言中,坚持了两个核心要求:必须坚持《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落实资金援助,这一立场既代表了“基础四国”(中国、南非、印度和巴西)和77国集团的利益,也反映了其他发展中国的诉求,如非洲国家集团、小岛国集团等,得到了与会的发展中国家代表的积极肯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德班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宣布,中国愿意有条件接受2020年后的量化减排协议,但前提是发达国家必须签署《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建立监督和执行机制;落实适应、技术转让、森林、透明度、能力建设等共识;加快对各国兑现承诺、落实行动情况的评估;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的原则,确保环境的整体性。 本次大会主席、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部长马沙巴内表示,中国的声明已经开始回答如何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了,这为下一阶段的顺利谈判开了好头。参加此次会议的不少非政府组织也对中国给予高度评价。在环保领域较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喜马拉雅共识”的创始人龙安志(Laurence
Brahm)对记者说,在气候问题上积极表态,是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表现,中国在这方面交了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说,“中国在本次大会上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明确表明了立场,坚持了原则,显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行动上,中国也走在了许多国家前头,特别是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地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而与中国相比,美国做得远远不够,它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仍坚持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成为了节能减排的一大障碍,也是本次会议的绊脚石。 不过,此次德班大会取得的成果距离完美还差很多。《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究竟是到2017年还是2020年还待定,参与的发达国家减排力度还远远不够,距防止地球升温2摄氏度的减排要求相差甚远;游离于《议定书》之外的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也远不到位;尽管绿色气候基金已宣布成立,但其资金来源和管理机制上仍有空白,目前只能算是一个“空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