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已经悄然拉开帷幕。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对于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面对的形势和任务是什么?应当选择怎样的策略和路径?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和分析。
——编者
创新是国家强盛的源泉,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之前数千年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还要多,主要应归功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场影响重大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国家创新竞争力更是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是我国迎接新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
所谓国家创新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和创新空间的扩张力,以及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它是增强一国竞争力的原动力,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根本性作用。它由创新基础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创新投入竞争力、创新产出竞争力、创新持续竞争力五个部分组成。
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是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必然要求。回顾近200年间发生的几次科技革命可以发现,无论蒸汽机的出现、铁路的普及、电力和重工业的发展,还是集成电路技术、信息技术的跨越,都是在世界经济危机时期酝酿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有可能催生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成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化剂,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征兆。当前,发达国家正利用技术优势力图维持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也在抢抓机遇,争取在全球科技创新中把握主动权。创新的竞争不再是少数国家参与的活动,而是几乎囊括全世界所有国家;不再限于少数行业和部门,而是广泛渗透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因此,当今时代,创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且上升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成为抢抓新一轮创新机遇的重大现实问题。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才能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产业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是实现经济强劲增长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较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要巩固世界经济复苏成果,实现经济强劲增长,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如今,许多国家对科技创新战略作出新的部署,力图通过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解决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问题,并通过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强劲动力。有鉴于此,我国迫切需要紧紧抓住当前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的历史机遇,加大创新投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依托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强劲增长。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从提出向科学进军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发展道路。
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特别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加强科技创新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2010年,全国投入科技研发和试验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同比增长21.7%,科技经费投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全国研发人员达到255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科学论文产出量排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数排世界第三位,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科研基础体系;在载人航天工程、高速铁路、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干细胞培育等一批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地位。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6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了“2011年全球创新指数”,对世界上125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排名,我国的创新指数排在第二十九位,比以往的排名显著上升(2010年排在第四十三位),是创新指数前30名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应看到,我国科技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虽然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严重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三是科技创新体制同经济和科技发展还不相适应;四是科技创新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意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切实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
在国家层面,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加强对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统筹协调。国际创新竞争主要表现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提升国家科技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一是推动创新联盟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合作共享。应树立开放合作、兼容并蓄的科技创新理念,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高效的创新联盟协调机制,共同攻克能源安全、交通、气候变化、资源利用效率等重要领域的技术难题,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二是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加大创新投入。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引导作用,建立与创新政策相匹配的法律及相关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在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保证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加重视科研活动,加大投入力度,既要加大对基础科研单位的研究投入,又要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和鼓励,还要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等的建设。三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提高知识创新以及将知识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四是改善创新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继续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改善人才培养结构,鼓励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产业层面,大力推动产业深化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是创新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检验,是创新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也是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重视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提高相关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二是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以创新为根本手段和动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尤其应注重在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多次反复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畅途径。
在企业层面,着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树立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妥善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利用、技术转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引导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以及对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掌握关键技术,培育自主品牌,又要引导企业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三是着力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建立相应的专业市场以及生产力转化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发展战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创新产品、拓展市场。
作者简介
黄茂兴,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竞争力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