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让PM2.5现形了
2011-12-08   作者:武卫政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12月5日,环保部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大家普遍赞成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PM2.5是什么?是造成我国许多大城市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灰霾天气的重要污染物。它对环境、对人体的危害,科学界早有认识,只是我国没有把它作为评价空气质量的指标,很少公开讨论。
  大城市的人们见惯了灰蒙蒙的天空,感觉空气质量不像政府公布的数据说得那么好。现在,PM2.5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明白原来是这个家伙在捣乱。对此,不少人愤愤而言,这家伙危害这么大,马上减排就是了,还征求什么意见?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PM2.5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类自己闹腾出来的。煤炭燃烧、汽车尾气、工地扬尘是其主要来源,要想减少排放,不仅得少烧煤、少开车、少修建,而且须从改进技术和管理入手,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工业化、城镇化还将持续几十年的中国,这可不容易。
  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这一比例若干年内不会大变;去年全国能源消费量折合32.5亿吨标准煤,今年这个数字只会更多。车呢?到今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17亿辆,北京达到464万辆,这个数字也将只增不减。修建方面难以掌握确切数据,但放眼全国,哪个地方不在拆旧建新,修路、盖房哪一样不得动土?
  中国13亿多人,谁不想过上好日子?有房住,有电用,有车坐,冷了有暖气,热了有空调,吃好穿好,从个体看,这些需求都无可厚非,从整体看,量变就会导致质变。特别是在人口密集、交通工具密集、楼房密集的大城市,满足这些需求,必然消耗大量能源,必然产生包括PM2.5在内的大量污染物。
  显然,中国目前还做不到减排PM2.5。然而,做不到不等于不能说,不等于放弃努力。
  过去,PM2.5挺神秘。一是它太小了,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二是环保部门不敢说,说了怕影响空气质量评价。一说PM2.5,大多数地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就没有现在那么多了。普通人不了解它,却能感觉到肯定有个什么东西在祸害空气。群众对空气质量的感受与监测数据经常“打架”,质疑之声不断,原因就在于此。
  这几年,各地政府防治大气污染的成绩有目共睹,与过去比进步确实很大,与群众要求比差距还不小。人们日子越过越好,期待灰霾天气越来越少也在情理之中。政府一时满足不了这一要求,也应该给群众说清楚PM2.5是什么、浓度多少、从哪儿来、如何防治。否则,群众还将质疑下去。这种质疑会把PM2.5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扩展到政府的公信力。
  不说清楚这些,有人会认定自己只是PM2.5的受害者,不去践行低碳生活,甚至一味指责别人。只有说清楚PM2.5的排放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召唤大多数人参与减排。
  减排PM2.5迟早要成为国家的环保目标,现在到了该让它现形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它说清楚,要大声说、反复说,争取早一天把嘴上功夫变成减排行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